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六课(1 / 3)

"这节课我们还是要分成三个部分来拆解。"李晓诗坐正身子,肩背挺直:“分别是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

刘秀心里彻底平衡了。

虽然比不上秦和西汉,但东汉的兴衰好歹也是占了一整课的,这同为“东”的晋竟然就一个小部分。

当然,晋是什么东西,跟大汉是没法比的,不过这也不影响让他心里有点熨帖。

“我们之前不是提到过一句诗嘛,就是那个,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这首《乌衣巷》是唐朝诗人的一首诗。这一句其实本身就和东晋这个朝代是紧密相关的,这里的‘旧时’是指东晋时,这里的‘王谢’也正是东晋的王谢。诗的意思我就不用说啦,大家应该都比我懂诗。”

李晓诗的自我认知很清晰,接着说道:“那么这个王谢是怎么回事呢?——魏晋南北朝时期、华夏北方战火纷飞,百姓流离、江南地区却相对的很是安宁,而且还得到了很大的开发,为以后华夏的经济重心往南偏移奠定了基础,又是什么原因带来了这种变化呢?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吧!"

李世民高高兴兴捧出了珍藏的字帖。

对,说吧,说说这个王家都出了什么人!

"上节课提到了,内迁的匈奴人彻底灭掉了西晋,这是在公元316年的时候。当时朝廷灭了,可西晋王朝那么多上流社会的人,那么多的王公贵族,那么多世家大族——国家灭亡的时候,就算普通百姓会死,皇室的人会死,他们也是不会轻易被肃清的。但就算不会被灭族,守不住钱财、命在刀边悬着也不是什么好的体验,于是很多很多人开始往南方迁徙避祸。"

“因为这些人都是衣冠楚楚宽衣博带,所以又有衣冠南渡的说法。”这一点是老师给补充的,衣冠南渡听着耳熟,不过以前李晓诗还真没想过它指的是什么。

“而且西晋当时分封,有很多同姓的王在外边,八王之乱不也就因为这个才引起的嘛——在那些王里,有一个镇守在长江、嗯…江水?下游的皇族,叫做司马睿的,他好像也参与了南渡吧,然后在公元317年重建了晋王朝,都城定在了当年东吴的都城,改做了建康,历史上称这个晋朝就是东晋。”

“也就是说,东晋虽然和西晋在政治中心上是一南一北,但并不是北晋南晋,是东西晋哦。”想想同

样被分成东西周东西汉的,观众们自己心中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洛邑在镐京东边,所以是东西周,洛阳在长安东边,所以是东西汉——虽然这建康里洛阳南北上差了点距离,但建康确实比洛阳要靠东,所以这样说东西周也没问题。

只不过这东西晋好像和东西汉没法比,东西汉再怎么东西,人家也都只是换了个都城,国家还是个大的国家,大一统的,这东晋放弃了一半的疆土和百姓,只为了逃命在南方偏安一隅,这可差远了。

李晓诗也低头看了眼课本。

晋元帝司马睿,课本上是只说他是镇守长江下游的,没怎么详细介绍。但对于司马睿和王导的相处关系说得很清楚,再加上老师补充的内容,把这段串起来也不难。

她道:“当时随着司马睿在八王之乱的时候南渡的还有一个世家大族,就是王家。王家原本是山东的大贵族,在魏晋都一直很有名望和实力。在南下后,大贵族王导联系了很多南方本地的大贵族,一起来安抚南下的北方贵族,在南北两方的贵族和势力中都很受拥戴。就连司马睿能够顺利称帝、建立起新的政权,也都是依靠了王导的游说和拥立。"

秦。

众多公子公主都聚在一起“听课”,且个个正襟危坐,十分严肃。因为他们的父亲今天正在这里“旁听”。

就好比现代的公开课,老师在前边上课,另一些比较老师或领导就在教室最后边看,虽然更多的他们可能是来听台上老师怎么讲课的,但不管怎么看,最紧张的永远是正在上这堂课的学生。

——更别说这个来听课的还是又敬又怕的自家父亲了!

“领导兼家长”嬴政搁下了正在看的最新版简化字经《秦字》,点了扶苏的名:“说说。”他说得简洁模糊,甚至都没说让说什么,但在场的都是深谙他脾气的人,谁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扶苏沉吟片刻,正要起身回话,就被嬴政叫住了:“坐着说。”

“是。”扶苏应声,还是冲着嬴政的方向行了个礼,才斟酌着道,“晋朝从初时建立,就多是借助于魏国那些世家大族的权利……而西晋灭亡。皇族重建政权,也依旧选择依靠他们的势力,或许之后的下场也同样不会好。世家和贵族,始终是隐患,影响‘皇权’统治。"

一个从一开始就是依靠这些世族才能建立的王朝,

在统治时没有想办法把这些势力的影响压到最低也就算了,反而实行的也都是维护大世家大贵族权利的政策——

更别说皇室也与之一同享乐无度、所以整个社会的风气才会烂成那个样子。

而在西晋灭亡后,一个皇族想要重建政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