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咱们就不赚钱,工厂赚来的钱,咱们捐给村里修路修学校?”
苏华年的三个儿子不遗余力地劝道,他们都看出了苏华年对家乡的执念,生怕他像另一位大华侨一样将全部身家都无偿捐回家乡。
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南洋华侨都爱国爱乡,但有一部分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执念,是他们这些后人完全无法理解的。
对苏华年的几个儿子来说,只要能保住在国外的产业,拿一部分钱回乡折腾,不管工厂的前景如何,都是划算的,就当是花钱哄老爷子开心好了。
苏华年十分挣扎,陷入了沉思,刘好好并没有来打扰他,她知道他需要时间思考,不会这么快就轻易允诺,她可以淡定地和那些重利的商人谈条件,却没有办法去利诱这位令人敬佩的老人。
她之所以一来长福县就把宝全压在他的身上,就是因为她了解他的人品和为人,长福县后来的国际大港就是这位老人一手投资建设的,他为了长福县的发展国内外地奔走,比他们这些本土的官员还要上心。
如果没有他,长福县只是一个完全依靠外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富县,可以说是他创造了长福工业区,让一个县从此摆脱贫困,走上富裕,这样的老人无疑是值得敬重的。
刘好好前世并没有和他打过交道,因为等她有资格和他打交道的时候,他已经驾鹤西去了,但是他为长福县所做的事已经成为了传说。
当初在长福县办工厂是后来苏华年回乡考察了十几次后,自己想出来的主意,刘好好的出现只是把时间提前了,所以她有把握他迟早会答应。
这一次,苏华年最终还是对刘好好的提议不置可否,只是在临走之前请村里组织建设电站,架设电线,并出资给每家每户安装电灯,请刘好好帮忙将县里自来水厂的水管接到村里,让村里每家每户都能喝上自来水,一应费用全部由他负责。
同时还购买了拖拉机、抽水机、电动打谷机给村里使用,因为国内的化肥、农药紧缺,又特地从海外购买了化肥、农药,分给村里的每一户农民。
还给村里的小学修了新的校舍和操场,给镇上的中学捐建了教学楼和图书馆。
这些零零碎碎的加起来总共捐了一千万出头,顿时震惊全县。
长福县的华侨很多,而且不乏把持南洋经济命脉的巨商,苏华年甚至不是最有钱的一个,却是迄今为止在长福县捐钱最多的一个。
这样的大手笔把清口村的村长林贤良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了,苏华年的儿子上次回国,不过只是捐钱修了祖坟和祠堂,他本以为苏华年是个普通华侨,不明白刘好好如此热情周到的用意何在,却没想到苏华年在临走前来了这么惊天动地的一手。
苏家为什么前后两次态度相差如此之大,众人觉得这一切都和刘好好有关,毕竟她从一开始就在苏华年身上给予了异乎寻常的关注,班子私下里也议论过,觉得她热情得有些夸张了,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华侨,长福县每年这样的归侨也有几十个,也没见她这么上心过。
但因为她素来低调听话,他们也不好当面多说什么,只当她是因为之前指标任务没完成好,受到了刺激,卯足劲想要在华侨中招商引资。
没想到刘好好一出手,就让人捐出了千万家产,无论是谁都不得不说她有本事了。
“没想到小刘软磨硬泡还真抓住这么一尾大鱼。”苏三开有些羡慕地说,说起来他和苏华年还是同宗呢,当年他们的祖先到了长福县定居,其中有一支迁往清口村,如果非要攀亲论戚,祖宗十八代之前的关系他还真能和苏华年攀上,只不过他之前没把他当一回事,完全没想到他会一口气捐了这么多钱。
最可气的是外侨办的田牛,这么大的事情,他都听说了,田牛这个外侨办主任还是糊里糊涂的,一问三不知,这些工作明明是外侨办管理的,却从头到尾都是由刘好好接洽的,搞得他想要争功都没有立场。
“我看小刘的英文很好,接待外宾很有一套,以后外侨工作不如也交给小刘好了。”王大宇“嘿嘿”笑道。
苏三开的脸色阴沉了下来,他已经把教科文卫口的工作交给刘好好了,再把外侨工作交给她,他还管什么?
“老王说的有道理,我们得充分发挥小刘的特长,小刘是当时林市长从京城争取回来的,那时候很多单位都想要接收她,我们有这么好用的同志在,可不能浪费了,今后外侨工作也由她分管了,这块工作也该要整顿整顿了,这次写上来的报告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林文昌不满地说,“外侨办那个叫什么来着?”
“田牛。”苏三开也没好气,虽然他分管田牛,可对这个人也是失望透顶了,简直就是一头蠢牛,不仅蠢还懒,这样的人能把工作做好才怪。
“对,田牛,他把工作搞成什么样了?我看他不适合在外侨办待着,老陈,给他调个位子。”林文昌不满地说。
陈华点头称是,“我觉得小刘很适合管理外侨工作,但是这项工作很重要,我建议老苏也共同分管,就像小刘管教科文卫口的工作一样,小刘具体负责,大方向上还是要由更富有经验的老苏来负责把握。”
林文昌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