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子, 强国富民之路。
这般送走了几个老臣之后, 朝中反对改革的声音立马弱了不少。
开玩笑,给皇家做守陵人听起来光荣,可谁都知道,河北那边各方面的条件都远远不如京城, 去了不就是受罪的吗?
他们为大齐操劳了一辈子,谁愿意落得一个那样的下场?
但他们又不能抗旨不尊——不然就不仅仅是对当今皇帝不敬, 还是对大齐历代皇帝的不敬!
这种罪名,就是位极人臣的首辅大臣都承担不起。
除了这些冥顽不化的顽固派大臣之外, 还有许多朝臣提出反对意见,是因为他们和太-祖皇帝一样, 认为把地方税收全都集中到中央来, 再由中央发放财政资金给地方, 是一种多此一举的行为,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听到这种说法之后,裴清殊直接给户部尚书龙启章使了一个眼色。
龙启章闻弦歌而知雅意, 赶忙站了出来,表示户部完全有能力承担此项职责。
不仅如此,龙启章为了帮助裴清殊推行新政,还当众放话, 说是只要新政实行,以后的国库收入一定会比现在更高, 绝不会出现什么所谓的浪费。
连户部尚书龙启章都这么说了, 那些不相干的大臣还能说什么?
还有些人心里虽然不服气, 但是他们故意不说话了,就等着一年之后国库亏空,看龙启章当众被打脸。
不过,还是有一些太上皇的心腹,对裴清殊一继位就这么折腾的行为表示不满。
但他们又怕自己会像之前的那些个老臣一样,被裴清殊发配去守陵,所以就没有在明面上提出反对,而是私底下悄悄地给远在建福宫的太上皇写信,请太上皇出面“管一管”裴清殊这个不懂事的少年天子。
谁知道等来等去,怎么都等不来太上皇的回信。
直到新政都颁行到全国各地去了,太上皇才言简意赅地回了他们几个字:都听殊儿的。
那些原本打算“誓死”效忠太上皇到底的老臣们,差点被太上皇的回信给气死。
除了从明年开始,由国家统一管理税收之外,裴清殊还传旨下去,给地方官员三个月的时间整理黄册。
等到雍定元年一月,裴清殊就会要求各地呈上黄册,由专人核对。
大齐现行的黄册制度,也是由太-祖皇帝所制定的。
地方相关负责人员,要将各地的人口、田地、自然资源、赋税缴纳等情况统一登记在册。因为这个册子是黄色的,所以被俗称为“黄册”。
过去,由于历代皇帝都没有严查赋税问题,所以各地黄册造假的现象非常严重。
现在裴清殊既然决心严查赋税这一块了,那检查黄册也是势在必行的。
裴清殊确信,自己如果现在就立马派出钦差去检查各地的黄册的话,一定会抓到一大批贪官,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现在处在皇帝这个位置上之后,裴清殊开始渐渐理解太上皇过去的一些所作所为了。
正所谓“法不责众”,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当一个皇帝得知几乎大半个国家的官员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时,有几个皇帝有决心、有魄力、有勇气,能够将这些犯过错的官员全都一网打尽呢?
不过裴清殊没有立马收拾他们,倒不是说他打算像太上皇一样采取姑息政策,装傻到底。而是因为延和二十四年科举舞弊案的事情,朝廷这几年没有招揽到足够多的人才,可以顶上那么多空缺的位置。
朝廷现在,的确是缺能够做事的人。或者说,是裴清殊信得过的人。
如果顶替现有官员之人,裴清殊也无法信任的话,那换与不换,意义也不大了。
当然,对于那些贪赃枉法的大贪官,裴清殊是绝对不会姑息的。
至于那些犯过一些错的小官,裴清殊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打算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只要是能利用这三个月,把最近一年之内的账整明白了的,裴清殊都打算暂时放他们一马。
接到这道旨意之后,各地官员全都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
哪怕到了下值的时间,衙门的人都不敢回家,而是争分夺秒地整理黄册。
甚至有些官员,因为之前贪了的钱,现在都已经用于投资或是花光了,现在就开始卖房卖地,甚至还向亲朋好友借钱以填补亏空。
他们了解太上皇,但不了解裴清殊,生怕这位新帝“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他们全给端了。
到了这个关头他们才越发明白,钱财乃是身外之物是什么意思。
虽说地方官员已经在很努力地填补亏空了,但裴清殊对他们还是不放心。
圣旨颁布于天下之后,裴清殊又叫来几个心腹大臣,商议从京城派出钦差,到地方督查一事。
“朕以为,若要全面彻底地进行税制改革,收回地方的扣税权、让他们整理黄册,这些都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大齐在税收方面,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朕想派出一位钦差,到地方进行监察,然后再将他所发现的问题禀报给朕。”
自打知道太上皇南巡一次花了多少钱之后,裴清殊就意识到,皇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