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记者跟随的专题采访团队, 将在菲律宾进行不少于八期录制。
他们会走遍瀑帕大桥、库坎大桥,去追寻中菲国际通道上,中国基建的痕迹。
还会循着复苏计划, 走遍中国援建每一个工程项目现场。
鱼平大桥是丁鸿达在菲律宾的第一站。
摄制组浩浩荡荡开了三辆大车, 在菲律宾向导指引下,顺利来到鱼平大桥建筑现场。
律风作为总设计师和其他负责人一起, 接待这群远道而来的采访组。
并且,在未来三天里,这些专业人士会细致详尽地拍摄鱼平和这座来之不易的大桥。
记者们的提问、摄影师的镜头, 一直包围着鱼平大桥的建设者们。
直到晚上, 丁鸿达要出发跟同事一起拍夜景, 才找到机会将殷以乔的信件郑重地交给律风。
丁鸿达乐呵呵的说:“我帮瞿工给易总工带过绿豆酥,给周总师送过桂花糕。没想到我这个鸿达同志, 居然要做一次鸿雁!”
鸿雁传书、尺牍传情的传统,有了丁鸿达的传递, 忽然就显得这封薄薄书信贵重起来。
律风收下信件, 目送丁鸿达和摄制组出发。
他回到工地宿舍,关上房门,慢慢拆开这封没有收件地址的书信。
洁白信纸上,黑色笔墨力透纸背, 一撇一捺写着:
“亲爱的小风, 万事顺遂。”
律风和殷以乔越洋通信近两年,还是第一次收到回信。
普普通通的开场白, 自动有了声音,萦绕在安静夜里,诉说着世上最为温柔的话语。
殷以乔的字,比律风好看很多。
每一个字透着不同意味的洒脱自由, 落在横线罗列的信纸上却出奇的规矩整齐,读起来心情平静,好像殷以乔的设计天赋不经意间融入笔尖,随手一写都是能让律风沉醉的画卷。
律风写的内容,常常是小学生日记般的寥寥数语,说点生活里发生的琐事感悟。
殷以乔的回信,字字敲在律风心头,看得他视线反复逡巡,迫不及待地想翻到下一页,又克制不住地重读上一行。
他写:“我重做了《山水逍遥》的建模,之前我们商量改动的部分基本变了样子。我很满意成品,所以不给你看。”
他写:“南海隧道沉管一直很顺利,如果鱼平大桥同样顺利,你应该可以赶上最后一节沉管安装。当然,赶不上就算了,我可以替你去看,不用谢。”
他写:“爷爷的《舰归航》会在宝岛回归20周年落成,一切就绪,里面的商铺都陆陆续续入驻,等着20周年庆典开门迎宾。据说领导会来,你记得在电视看。”
句句写着律风关心的事情,又显露出难得的任性与幼稚。
建模不给看,沉管替他去,还有那句让他在电视看领导视察《舰归航》,怎么看怎么透着“反正你回不来”的小抱怨。
律风不禁勾起笑,觉得文字的魅力果然是语言无法替代的。
平时和他聊天,语气平静、轻松惬意的师兄,原来写信这么可爱!
不过,可爱也没用。
鱼平大桥进展神速,再过四十天就能进行主桥合龙。
南海隧道正在安装第三十九节沉管,距离宝岛回归20周年还有充足的时间。
他一定可以提前回国,不让师兄独自畅享。
律风哼哼一声,往下翻页。
刚才的骄傲得意,忽然凝滞在了信件的结尾。
那是一首熟悉的诗,没有标题和作者,也不妨碍律风视线瞥过它时,心中回荡起抑扬顿挫的朗诵声。
“我如果爱你——”
一首小时候学的《致橡树》,经过殷以乔写出来,竟然令律风氤氲了眼眶。
温柔的句子,一行一行延展在菲律宾炎热的夜晚,在律风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像刀像剑也像戟的,正是殷以乔这样的男人。
他们仿佛一直分离,却又始终相依。
诗的末尾那句“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情感浓烈得让律风有些不敢再看第二次。
殷以乔叫人捎来的哪里是一封信,明明是一颗太阳。
照进漆黑的深夜,散发出温暖阳光,笼罩着他每一寸肌肤、每一根发丝,浑身都被殷以乔包容,感受到无尽爱意给予的自由。
律风沉浸在阳光中许久,整个灵魂烘烤得暖洋洋,他缓缓叠好信纸,装回信封,拿出手机。
“我收到信了。”
他认真地编写消息,发送给远在祖国大地的师兄。
“鱼平大桥就要合龙了。我会尽快回来,不管是《山水逍遥》、南海隧道、《舰归航》,还是宝岛回归20周年庆典,我都要亲眼看到!”
鱼平大桥在英雄榜的激励下,建设速度超乎想象。
几乎每一个难题被提出来不久,很快就能被攻克,其中满载了中国工程师的付出,还有菲律宾人深藏的助力。
整座主桥,横跨在里可岛与三季岛之间,成为了鱼平地区百年来无法想象的奇迹。
随着这座奇迹大桥即将合龙,全世界的报纸新闻都在惊叹菲律宾上演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