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珣的本意, 其实只是想跟越国公说,自己想到边关去看看。
就像朝中百官觉得那些前来投状的人“纸上谈兵”一样墨珣与越国公两人坐在远离战场千里之外的怀阳越国公府, 又何尝不是在“纸上谈兵”
而且, 尽管阿豨现在年纪还小, 但这场战争如果不尽快解决,影响的将会是大周的几代人。
其实墨珣一开始根本就没有想过凭一己之力能够改变一个王朝的命运。
甚至于,如果可以,墨珣很是不愿意与皇室、王族打交道的。
但自打墨珣成家立业、阿豨出生了之后,墨珣的想法就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
先前,墨珣在玄九宗,跟随同门师兄弟下山帮助凡人, 却也不过是因为宗门有要求, 而墨珣也能从中获利,这才办起了这桩互利互惠的“买卖”。当然, 就算宗门不给奖励,只要有要求, 墨珣也会尽力去达成就是了。
现在, 少了那些置身事外的感觉,多的是身处其中的无奈感。
或者说这就是“上有老下有小”吧。
因为有了牵挂,墨珣所要考虑的事就比以前多多了。
墨珣是想亲身到边关去看看, 然而,等到越国公解读出来, 那就是另一个意思了。
因为墨珣后头说的这些明显与先前提到的“行刺”没有丝毫的关联, 也是很叫越国公疑惑了一阵。但墨珣后来所言, 确实言之在理,这就将越国公的困惑给带过去了。
越国公知道墨珣的本事,但之前墨珣所有的能力在越国公看来不过就是锦上添花罢了。墨珣也没有上过战场,不知道战争的残酷
就像墨珣自己说的都是“纸上谈兵”
越国公本来是想多说两句,好打消墨珣那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但墨珣说着说着,话锋一转,似乎已经没有在想“行刺雅砻大王”的事了
然而
越国公看了看墨珣的脸心中暗想不得不防。
紧接着,越国公又对着墨珣说了许多。无非就是说墨珣的想法如何如何不切合实际,如何如何不可行。
墨珣连连点头,倒是没有反驳。
越国公口中说的“不可行”,是基于实际操作者为其他人的,但墨珣这么说着的时候,自然是要自己亲自去。
越国公越说越顺溜,最后干脆说到了家庭上。说阿豨才刚出生,还那么小云云。
墨珣一听到越国公提起阿豨,原先还“装腔作势”的脸部表情也柔和了许多。
越国公见状,只当是自己劝阻有效,便也不再二话。
但墨珣所提出来的事,越国公干脆就写了奏折呈了上去。
牵复帝一看,也觉得有道理。干脆又下了个诏令,将原先的告示改了改,加了一条,说是要让人到边关去。
如此一来,倒也少了不少投状的人。
不过,大周之中满腔抱负的人也不少,就算到边关,却也无法改变百姓爱国的热情。
牵复帝反应也快,干干脆脆就在早朝上表达了自己想立太子的意愿。
文武百官立太子好啊
大概是经历了宣和帝的一番折腾,百官都觉得早早立下太子更便于培养储君,也更利于大周的长治久安。
牵复帝倒也没有反反复复,而是直接就在早朝上下诏,要立自己的皇长子为太子。
此举,自然得到了百官的强烈赞赏。
牵复帝的皇长子又是嫡长子,乃原先的赤几王妃,现今的皇贵君所出。
自古以来,大周都有“立嫡不立长”一说,若是既嫡又长,那这个嫡长子的太子之位就稳了。
哪怕是宣和帝,非整个什么秘密立储,可那密诏里不还是写了锦硕王的名字
怪只怪锦硕王自己沉不住气,叫宣和帝寒了心,这才把他的名字抹了。
牵复帝金口一开,整个朝堂之上响彻着的都是“皇上圣明”的声音。
墨珣却从牵复帝的话里品出了别的意味牵复帝要御驾亲征了。
越国公写奏折的事并没有瞒着墨珣,而牵复帝令拟告示,墨珣自然也就知道他是听进了越国公的话。
改了告示,又说要立储,摆明了就是要离京了。
而之所以没有摆到朝堂上来说,想来牵复帝应当是想偷偷前往边关。
皇长子尚且年幼,不堪朝政。如果牵复帝先说要御驾亲征,而后才立太子,朝堂之上定是一片反对之声。
牵复帝如果真的要御驾亲征,那么必定是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不在京里。万一叛军听到了风声,又卷土重来,那叫年幼的太子如何稳得住
但牵复帝不说自己要御驾亲征,而是先立太子,那大臣们必定是支持的。
毕竟早早立太子,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墨珣在心里暗自琢磨着,该怎么跟牵复帝表示,自己也想一同到边关去呢
墨珣现在在朝为官,有诸多限制,不比平头百姓。
如果墨珣真的想离京,不单是要大理寺卿应允首肯,还得牵复帝亲自批复才行。
非但如此,还有越国公
不,还有赵泽林、伦沄岚、林醉
墨珣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说服他们。
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