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皇上这一次晕倒是在早朝的时候, 是以,所有的臣子都留在了宫里等候消息,就连墨珣也不例外。
与“皇上醒了”一同传来的是“皇上勒令王爷们就藩”的消息
这下可好, 本来就已经急不可耐的朝臣们全都坐不住了。更有甚者, 在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像是屁股上被针了一样猛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打翻茶盏什么的,已经不算是特别显眼的事了。
这次被派来传讯的并不是什么特别眼熟的内监,朝臣们就是把他团团围住, 也问不出什么子丑寅卯来。
传消息的小内监好不容易才从这些大臣的手中逃脱,这就头也不回地朝外走了。
整个堂屋乱成了一锅粥,吵吵嚷嚷了一阵之后,所有人便将视线投向了太尉、丞相、御史丞, 就等着他们给拿拿主意了。
大臣们心里再着急, 也知道自己是没什么资格到宣和帝面前提反对意见的。
就是想以死相谏,那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能谏的。
现在的“三公”里头, 只剩下年太尉是前朝老臣了。
这下可好, 刘丞相和御史丞也齐刷刷地看向了年太尉。
年太尉见状, 直接就在心里骂起爹来了。
宣和帝办的这个事,本来就不合规矩。
或者从一开始, 宣和帝就没有按规矩办过他秘密立储,并未公布储君人选。现在,又要将所有的皇子全都调离京城
那万一,在这期间, 宣和帝出了什么事, 那京里谁能来主持大局
现在, 灾民之中似乎已经隐隐有了领头人,要是皇上在王爷们离京的过程中出了什么事,让有心人趁虚而入大周的基业可怎么办
而且,年衣柏能一直安稳地居于太尉一职,本也不是什么善茬。如果不是因为知道宣和帝担心外戚揽权,年太尉恐怕还要安排自己的孙子、重孙进宫呢。
宣和帝刚即位的那几年并没有选秀,倒也熄了很多人的心思,却也让很多人窥见了宣和帝的想法宣和帝已不再能容忍像钱正新那样的情况出现了。
就是因为冷家一直安安分分,所以宣和帝才能容得下冷家,皇贵君也才能一直稳坐君后的位置。所以说,冷家确实聪明得很。而年太尉也是,一开始就向大皇子递了投名状。
大皇子既占了嫡,又占了长,只要不自寻死路,继承皇位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有这么个想法的大臣当然不止年太尉一个。
可是,宣和帝偏偏就不按牌理出牌,搞了个什么“秘密立储”。这可不亚于平地一声惊雷,使得所有人的心思都跟着活泛起来了。
如果宣和帝想将皇位传给大皇子,那根本不需要折腾这个,直接将大皇子立为太子就行了。
秘密立储的消息一经传出,朝臣们看大皇子的眼神也有些变化。
这就好比已经是别人将你的囊中之物堂而皇之地拿走了
年太尉早早就向大皇子投诚,哪怕秘密立储的事传了出来,他也不好再另谋出路了。
所以这会儿,就算朝臣们不看他,年太尉也是要去宣和帝面前走上一遭的。
毕竟宣和帝此举不妥,更不合祖宗家法,他若是装聋作哑,那才奇怪呢。
只是,这一次面见宣和帝,倒也不能一大堆人一起去。
宣和帝眼下怕是钻进了死胡同,应当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了。如果他们一次性去太多人,恐怕会让皇上以为他们要逼宫。
真正意义上的适得其反。
这个时候,单单年太尉一个人进宫怕是没用,可能还要让宗室先走一遭才行。
就年太尉跟大臣们商量事情的这么个空档,宣和帝已经服下了术士最新炼制出的丹药。
那个丹药本就不是什么仙丹,却是与当初宣和帝给林醺与钱丞相的丹药差不离的。
就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这么多事,术士哪有这种本事,这么快就给宣和帝炼出丹药来既已知道宣和帝身子不行了,在拿不出仙丹、无力回天的时候,还是能拖一天是一天吧。
宗室本来就不怎么管事,于他们而言,无论最后是谁当上了皇帝,反正都是他们大周的正统。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宣和帝已下旨命皇子们就藩,那京里剩下的就是一些宗亲了坏了规矩就算了,这么做根本就是横生枝节。
就算宣和帝已经写了传位诏书又如何到时候只要有人能够抢下先机,到时候再矫诏一番,后来者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你说你是来清君侧的,那我还说你谋朝篡位呢
京里的宗室子弟也都是皇家的血脉,宣和帝这么做,反而让许多人都坐不住了。倒不是真惦记上这个皇位,而是担心宣和帝接下来心情不好,会拿宗室出气。
亲生儿子尚且都会引起他的忌惮,更遑论是宗室了。
宗室那边眼看着平静的局面就要被宣和帝打破了,这就一合计,赶忙请了老皇叔轩王进宫来劝。
反正宗室该说的话也说了,该劝的,他们也都劝了,宣和帝肯不肯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老轩王还不是宣和帝的皇叔,是景和帝的兄弟,大行皇帝的皇叔。
所以,在辈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