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明朝败家子> 第一百七十一章:一较高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七十一章:一较高下(1 / 2)

“正是。”听了弘治皇帝的话,李东阳回道。

李东阳一听到王守仁,顿时就打起了精神,他对王守仁一直十分器重,公务的闲暇,都会让王华的这个儿子来李家的亭阁里喝茶,说一些闲话。

这个奇怪的青年人,除了为人处世略欠火候,实是可塑之才。

李东阳甚至很可惜,若非是王守仁娶了浙江诸氏为妻,他有一个未出阁的孙女,倒是……

现在听到了王守仁三个名字,他笑了笑道:“不错,此为少詹事王华之子,王华乃成化十七年辛丑科进士第一人,先中会元,又中状元,一时因此而传为佳话。”

弘治皇帝颔首:“原来如此。”

说罢,低头看这策论文章。

只一看,他顿时便被吸引住了。

是否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其实只需看其文章的立意就明白。

而王守仁的开篇,既没有高谈阔论,也没有引经据典,却只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撰写……钱粮……

既然米鲁的叛乱已经持续了这么久,这么看来,想要立即剿灭,已是不可能。

这话很实际。

既然决心旷日持久的进剿,那么保证贵州大军的钱粮稳定供应,就已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朝廷仓促平叛,根本没有想过久远的问题,因此许多弊端也就暴露了出来,而既然叛乱非一日之功,就必须改变策略,改急剿为缓剿,要保障贵州各卫粮道的稳定,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朝廷也必须按时供应大军的所需。

其中,他又提到了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即一旦军中缺粮,为了保障军需,势必会要求州官征粮,而地方官一旦向地方征粮,又势必会引发民怨,如此,非但叛军难以剿灭,反而会使叛乱愈演愈烈。

策论之中毫不客气地指出,云贵历来汉土杂居,朝廷平叛的目的,非平叛本身,而在于与叛军争取人心。

而这王守仁最有意思的却是,他居然开始计算钱粮,不但将大军未来所需的钱粮大抵算了出来,末尾,竟还发表建言,认为若从京师调粮,旷日持久,且靡费极大,远水救不了近火,因而需自四川布政使司急调为好……

呼……

这一篇策论看完,弘治皇帝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这王守仁对于马政的了解,比其他的贡生,不知高了多少,弘治皇帝也是登基之后方才明白,所谓的战争,其实就是打银子,粮草才是一切的根本,读书人最津津乐道的运筹帷幄,不过是其臆想而已。

此文,即便是和兵部尚书的策问,相比起来,也不会差吧。

弘治皇帝忍不住感慨:“王华生了个好孩子啊。”

李东阳听罢,顿时喜上眉梢,他是真喜欢王守仁这个孩子,而且李王两家,本就走得近,李东阳不禁道:“难道王家竟要出父子双状元不成?”

父子双状元,这就是一段千古佳话啊,整个大明,固然曾出过一门七进士,可父子双状元,比之一门七进士,却更难得的多。

弘治皇帝知道这是李东阳的暗示,意思是,陛下何不成人之美呢?

当然,这个成人之美的前提却是,这王守仁的策论,属于上乘,不过从现在阅卷的结果而论,王守仁确实有极大的机会。

可弘治皇帝却显得不置可否:“却也未必。”

只轻描淡写的说了这四个字,便继续阅卷。

他心里,或多或少的,还是保存着希望的,虽然欣赏王守仁,对于王卿家这个儿子的答卷甚为满意,堪称是简在帝心。

可……他依旧还期待着,想看看其他的试卷,最重要的是,他想知道,方继藩那个家伙,还能延续乡试和会试的神话吗?

他的得意门生们,却不知会如何作答。

终于,弘治皇帝翻到了唐寅的卷子。

他下意识的微笑。

看卷。

这篇策论,文笔和立意都是俱佳,唯独……嗯……怎么有些眼熟?

建山地营,以强制强……

这……不是方继藩上一次出的那个主意吗?

不过……这倒可以理解,唐寅乃是方继藩的门生,方继藩一定提及过贵州的军事,既如此,那么唐寅等人贯彻自己恩师的思想,也就不奇怪了。

只是……

弘治皇帝摇摇头,有些失望。

方继藩当初提出要建山地营,他便有些犹豫不定,觉得方继藩的话,也并非是没有道理,可细细一想,却又觉得不太靠谱。

可最终,他还是下了旨意,当然,是绕过了内阁,下的中旨。

之所以绕过内阁,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弘治皇帝觉得方继藩不靠谱,倘若以朝廷的名义,实是有些儿戏。

他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可现在呢,似乎山地营并没有什么效果,虽然上个月,王轼上奏,说山地营已建立,卓有成效之类,可弘治皇帝也知道,这不过是场面话而已。

因而……这山地营,以土人擅长的山林丛莽中作战,来对付土人,显然……效果并不显著,反而是听说,因为建立山地营,又靡费了不少的钱粮。

弘治皇帝心疼银子,肉疼了不少时候。

现在,唐寅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