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回来清算这些入侵者。到时候寡不敌众的这些移民,多半也会落得个丧命他乡的下场。
对于本地的土著噶玛兰部落,海汉目前并没打算要主动亲近或者收编拉拢的意图,因为按照西班牙人的记述,噶玛兰人与一般生活在沿海平原的平浦族土著相比更为好斗也更加凶残,西班牙人之所以对他们开战,就是因为一艘在此搁浅的西班牙商船上所有的乘客船员都遭到了土著战士的杀戮。海汉在短短一段时间内接连占领了台湾岛海岸线上从南到北的多个地区,现在根本没有精力来处理这些非占领区的土著。反正这些土著人的造船能力极差,出海打渔的船只都还停留在独木舟的水平,根本不足以威胁到超出他们日常活动范围的海汉定居点。
海汉从去年十月开始在台湾实施的行动一直进行得十分顺利,从勘察浊水溪到后来选择高雄地区作为主要目标,之后再沿海岸线北上攻击西班牙人的据点,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抵抗都极为有限,仅仅用时半年不到,就基本完成了对台湾西部北部海岸线的控制。虽然还有东部漫长的海岸线仍处于无主状态,但短期内也的确不会有其他有威胁的竞争者出现了。
这个成绩基本是由军方一力主张并操作完成的,尽管在行动初期还有不少反对和质疑的声音,认为在占领澎湖之后开发台湾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毕竟台湾岛的人口极少,基建配套几乎为零,实施开发需要投入的资源极大,似乎有悖于海汉向北快速扩展的打算。但军方连战连捷之后,反对的声音也逐步少了,特别是工业部将台北鸡笼地区的金矿项目重新翻出来之后,质疑攻打台北行动军费开支过大的人也乖乖闭上了嘴——军费数目再怎么大,也不可能大得过一整个埋在地下尚未开采过的金矿。
海汉在这近半年的时间里频繁的军事调动并没有完全瞒过福建明军的眼睛,派驻在澎湖基地的明军军事观察员也不是吃白饭的,港口战舰频繁的进进出出,各种军用物资的大量调集,很显然都是采取军事行动的征兆。只是在海汉自行公布之前,他们也并不清楚海汉军的真正目标是在何处。虽然多少也知道海汉可能会在台湾岛上有进一步的动作,但他们确实想不到海汉人刚刚才拿下高雄没多久,就又打上了北边西班牙人的主意。
不过双方合作的程度已经非常深入,福建官府倒也不用担心海汉这些暗戳戳的动作是要对自己治下的地区不利。海汉在福建特别是漳泉两州投资的生意相当多,把福建搞乱了对海汉自身也没有任何好处,而且福建官府很清楚海汉人只对大明的人口和市场有兴趣,至于土地方面,似乎仅仅只需要有便于贸易的港口就足够了。而且海汉人对同祖同宗这件事看得非常重,不像西方番人那么难以亲近,不管是贸易还是其他方面,对明人一向都照顾有加,这一点在福建官方和民间都得到了相当不错的评价。海汉人,包括为海汉效力的归化民,在漳州泉州两地的受接纳程度,甚至比广州还要更高一些。
对于驻澎湖的军事代表许甲齐来说,这的确是他从军以来捞到最好的一件差事。如果说一开始对于住驻扎在海汉人的地头上还存着一分小心,时间长了之后,许甲齐倒是觉得这要比带兵打仗轻松有趣多了,而且个人待遇也着实不差。
大明的军事观察员在澎湖的住所是使用了很久之前这地方还属于大明管辖时的治所院子,考虑到这是大明的脸面,由福建官府出资对这里进行了翻修装潢。当然了,军事观察员在这里的吃穿用度,也统统都是自行解决,海汉并不会负担这些费用开支。不过这对于控制了整个福建七成以上海上贸易的许氏家族来说,简直就是毛毛雨而已。
许甲齐每天的工作,就是观摩澎湖基地的日常运作,比如海军舰船的维护保养,特战营的训练,港口码头的物资和人员转运等等。至于说海汉对外的军事行动,比如之前出兵台南占领高雄港,就必须要向澎湖本地的最高指挥官钱天敦提出申请,由他同意之后,才可随军前往前线观摩作战。当然了,以海汉过往的作战方式和战绩,这样的战场观摩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危险性,许甲齐只要有机会,也会跟着去打个酱油,见识一下海汉的先进战法。
如果说最初派驻军事观察员的目的是为了在向海汉人学习先进军事技术的同时起到一定的防范监视作用,那么这两个目的现在基本都已经失去了效用。
许甲齐这样的大明高级军官跟海汉军方打交道的时间长了,自然也知道海汉人卖出来的武器,传授的战法,统统都是打了埋伏的次等货。至于头等的好东西,当然是他们自己留着用了。虽然福建军方每年都会出高价订购海汉的军火装备,但两厢比较之下,很容易就能看出买到手的都是海汉军自己已经不用的落后武器。当然了,对于明军来说,这些武器依然很先进,在性能上也比兵部督造的武器有着明显的优势,对于缺乏安全感的许心素来说,这依然是值得花大价钱购买的必需品。
当然海汉军装备的先进武器,也不是说完全搞不到,只要能出得起大价钱,至少步枪还是能搞几支的。但海汉军使用的后膛装弹的步枪结构跟卖给明军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