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综]玛丽苏光环> 第12章 剧院幽灵1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章 剧院幽灵11(1 / 3)

其实单纯睡不着的敖白并没有选择修改谱子,她不可能在自己脑子还懵逼着的时候拿自己的音乐开玩笑,她只是在思考如何宣传自己新剧的方案。

要知道她这个小剧院原本在巴黎,不对,就在这一街区都没什么存在感,所有的市场都被隔壁那声名显赫的巴黎歌剧院占据,其他小剧院只能吃点残羹冷炙。然而就连残羹冷炙,这小剧院也吃不上几口,谁让它没什么能耐还和歌剧院当邻居呢?

而她敖白作为刚入行的新人,接手了这家存在感为零的小剧院,第一场演出还打算演那耳熟能详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顺便还不是话剧形式演出,而是由她这个毫无名气的小作曲人编曲搞出来的“新式”歌剧,如果她再不想出点法子好好推广打广告,到时候首演能卖出一张票那都算是运气爆发了。

虽然她不是干营销那一行的,不过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她起码知道要想推广自己的产品,首先就得定位好受众人群。巴黎歌剧院的受众人群大多是有钱的上流社会人士,那些品味高尚自视高贵的有钱人当然不可能看她这小剧院一眼,而她也没那么多资金将自己的小剧院装修得富丽堂皇金碧辉煌,所以早在一开始敖白就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中低产阶级。

这样的好处是她不必百般迎合有钱任性的家伙们的口味,更不必将金钱浪费在镶金带银的椅子上,不过坏处也更明显,那就是她的观众不会在歌剧娱乐上花多少金钱。毕竟他们首先在意的是温饱问题,照顾好了身体,其次才是精神需求。

而这个时候的中下层阶级人士的文化水平大多数都不高,艺术鉴赏能力那是在上层阶级身上才会出现的。例如那些渔民船夫们,他们也许会唱着朗朗上口的口水歌,但若是让他们去听起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著名音乐家的音乐,那就如同对牛弹琴,而如果让他们去听歌剧,恐怕不出五分钟他们就得摔门而去。

所以她的目标群众在大范围上是中低产阶级,缩小点范围的话,那得是受过一点教育或者对音乐感兴趣的群体。没有受过传统音乐鉴赏教育的他们,都更加随性奔放。学生们也在此之列,她说的不是那些贵族学校的学生,一方面他们没有什么经济实力去更好的剧院,另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敖白的音乐剧或许会惹来上层社会老古董们的批评,但她的观众们并不会在意这些。而在票价方面,为了迎合目标群体,敖白并没定下多高的价格。

找准了定位,敖白首先便从最简单的派发传单张贴广告做起,就在工厂、码头、作坊、平民住房区和巴黎的几所大学进行。然后在自己的酒馆里雇了一批能说会道的家伙,扔给他们一沓她写好的稿子,让他们去巴黎几个比较出名的酒馆咖啡馆,通过喝酒“闲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新剧。当然罗朱故事本身已经没有什么新意和宣传点了,她要他们宣传的是别人没有的,最新的歌剧模式——音乐剧。

“……歌剧院旁那家小剧院,你知道吧,我之前经常光顾它对面那家小酒馆,这是我第一次来这里喝酒……哦?你以前还去过那破地方看过话剧?那也是难为你了,去那种小地方,为啥不去歌剧院啊……”

“……没错,歌剧院里的那些东西,都是些老古董了,我们这些人也听不懂那些玩意儿,也去不起,不过你可想错了,歌剧院街角那家小剧院可还没倒闭,反而被个从大不列颠来的小家伙收购了,改名叫布隆谢剧院(Opéra Bncheur),我在那边酒馆喝酒的时候听到不少闲言碎语。”

“据说两个月后就准备上演新剧院的第一幕剧,就那个《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不不,那英国佬比你想象中还要疯,那不是话剧,是他自己制作的歌剧,然而在英国那边似乎不叫歌剧,海对岸的英国佬叫它音乐剧,似乎才刚刚在那边兴起,全世界独一份呢……”

这样的流言渐渐在巴黎大街小巷流窜,其实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病毒式营销,在没有互联网的十九世纪中后期,敖白使用的方式就简单粗暴了点。见第一阶段宣传有了点起色,敖白立刻又让人放出新的消息——

开业大酬宾,在首演前50-40天期间购买演出票者,买一送一,并且前十位购买票者,将成为剧院永久贵宾,将颁发限定证书,之后所有场次演出票一律八折优惠,前三位购买者还有神秘礼物相赠。仅限10天,每人限购两张票,十天内一共放出100张票,先到先得。

对于首演,敖白根本没想着赚钱,她只想着吸引受众人群。小剧院表演厅只有一层,两个包间,597个座位,比不上隔壁财大气粗拥有两千多座位的歌剧院,她这一下子就放出了几乎六分之一的演出票,并且因为买一送一还只能赚一半的钱,放在其他剧院身上铁定亏本。

不过在现代几乎被玩烂的促销手段在这时代还是挺新鲜,至少还是有不少人上钩,而对于前三位买票的“试吃螃蟹”的人,敖白还特地花了一笔钱,定了金银铜三种材质的证书——当然是镀金和镀银——郑重地送到他们手里,还在报纸上买了个版块,特地登报向全巴黎恭贺三位,给足了他们面子和虚荣心。至于后来的,就一律使用普通的黑色绒面证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