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美食之美,美在“色香味形器”。
“色香味”这三者已是众所周知,固然很重要,但“形”和“器”也同样重要。
所谓的“形”,就是菜品有型有样,造型完美,出盘干净有型,整体摆放整洁,看上去很有食欲,美观且有情调、有品味。
就比如江渔正在做的这道李庄白肉一样,片肉就是其中一项技术性极强、要求极高的工序,也是李庄白肉成菜后给人感观美的关键,不具备相当娴熟、高超的刀工的厨师,极难片出符合要求的肉片。
片出的肉片不符合要求,不但在口感上会有差异,而且也不具备“色香味形器”中的“形”之美。
此刻,七号餐房的厨房里寂静无声,隐隐约约间,只听得见在一楼食堂排队打饭的学生们传来的说笑声。
大概是距离太远的缘故,这声音若隐若现,反而让厨房里显得更安静了。
这外界所发生的一切,丝毫影响不到此刻正精神高度集中的江渔。
他小心地屏住了自己的呼吸,两只眼睛紧紧地盯着自己左手按压着的肉块,另一只持刀的手稳稳地将菜刀一点一点进刀片肉。
这一切说来缓慢,实际上并没有耗费太长的时间,短短的一分钟而已,一片又大又薄、肥瘦各半的白肉就随着菜刀的切入,就肉块上飘落了下来,看着就好像一块裹脚布。
这可不是故意埋汰,据说,李庄白肉最开始的名字就叫“蒜泥裹脚肉”,后来有人认为这名字欠雅,于是将它改为了“李庄蒜泥刀工白肉”。
将第一片白肉片下来后,江渔忍不住长呼了一口气,伸手将这片肉片捏起来,放到面前仔细检查了一下。
这肉片肥瘦均匀,肥肉晶莹剔透,薄薄的一层仿佛能透光似的,又大又薄的肉片不烂、不散,不破洞,无泡少筋。
哪怕是不蘸酱料,就这么一大片薄如蝉翼、仿佛一阵风就能吹走的白肉,光是看着就让人已经有了想塞进嘴里尝一尝味道的冲动。
江渔将这片切得还算合格的白肉放到一旁,俯下身子,继续片起肉来。
一直忙了半个来小时,他才将这一块“二刀肉”全都给片好了。
其实片到后边,江渔的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片肉的技巧,不但能保证片出来的肉厚薄均匀,而且速度比一开始也要快了很多。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了吧。
白肉片好之后,江渔又洗了两根脆嫩的黄瓜,一顿操作勐如虎,将它们切成了牙签般粗细的黄瓜丝。
随后,他又从一边拿来一个干净的大白盘子,将黄瓜丝放在片好的白肉中间,慢慢卷成10厘米长的肉卷,沿着白盘子摆成了一圈。
最后一步,就是调制蘸汁了。
李庄白肉的全名是“李庄刀口蒜泥白肉”,因此蘸汁中自然要突出蒜香味。
江渔拿来干的七星辣椒、花椒、大蒜,一起放进石臼[jiù]中捣碎成湖状,这是李庄白肉特制的蘸料,被称之为“糍粑椒”。
将捣好的“糍粑椒”倒进碗里,再加入酱油和适量味精、白糖、麻油等调料搅拌均匀,蘸汁就算做完了。
江渔再将装有蘸汁的小碗放进大白盘子的中间,这道名为李庄白肉的凉菜就算彻底完成了。
接下来,要做的另一道菜,就是淮扬菜清蒸狮子头了。
贾德泉之前说清蒸狮子头是一道考验刀工的菜,江渔还是有点诧异的,之前他也是做过狮子头的,不过做的并非是淮扬菜,而是鄱阳湖狮子头。
鄱阳湖狮子头是地道的江州特色传统名菜。
这道菜需要先将香芋切丝放盆内加精盐拌匀腌软,猪肉剁成米粒状。
再将肉粒、香芋丝、马蹄末、火腿末、干贝丝、姜末、鸡蛋搅拌均匀,接着加入干淀粉、精盐、酱油、胡椒粉搅打后分成4份,每份再包入一个咸蛋黄,即为狮子头生坯。
做好的狮子头生坯油炸至金黄色后,接下来无论是上锅清蒸,还是红烧,味道都极为鲜美。
这一道鄱阳湖狮子头,称得上是江州人的心头爱,也是大多数人家里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或许,江渔的想法也跟大多数人一样,认为狮子头无非是将肉剁成泥状,再捏成圆子,费些功夫罢了,即便是普通人,只要稍稍用心一些也能将这道菜做好,跟刀工又有什么关系?
但等到他将淮扬狮子头的做法仔细研究了一遍之后,江渔才发现,自己可真是小看了淮扬菜。
作为华夏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向来以“刀工精细、刀法巧妙”而着称,其桉上功夫主要就是体现在刀工上。
据统计,华夏现有的二百多种刀工刀法,淮扬菜都在运用,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淮扬菜中的文思豆腐属于炫技派,将一块吹弹可破的内脂豆腐切出千丝万缕,并且还要保证豆腐不会碎也不会烂,放在清澈的水里根根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