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削藩
锦乡侯府还没建好,魏青桐就出发了。
任武昀和魏清莛后续的动作也很快,魏志扬很快因为一个失误被迫致仕,虽然外面没有什么传言,但大家心里都明白,只怕平南王府的四夫人是不会管娘家这边的事情的,所以看上魏家势力范围的几个人家也没怎么客气。任武昀虽然看不上魏家,但别人这样肆无忌惮,任武昀也有些生气,就敲打了几分。见他们有所收敛这才作罢。
而赵嬷嬷被流放岭南,岭南苦,而且那边是任武昀的外家,魏志扬想要帮她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皇上在经过几年的沉淀之后,也开始动作起来,除此之外,动作最大的要属王家了。
今年春闱是新帝登基以来的第三次,而王家经过上一次挫折,在观望六年,从王廷日那里得到确切消息之后终于重新踏入仕途。
这一次王家走得很稳,有两个个子弟考进二甲,三甲里面也有三个。
一个家族里面一下子出了五个进士。这在其他家族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孔王这样的读书人家看来却很正常。而且两个家族心中都知道,那还是在他们隐藏了一部分实力的情况下的结果。
王家愿意给人震撼,却不愿意再惹人忌惮。两个二甲,最优秀的一个也不过是二十二名,成绩中规中矩。
虽然五个进士,但外头的人很容易就会将之归为王家人多,读书人也多的原因。
而王家其他弟子也从其他的途径分批进入仕途,开始隐秘而快速的在朝中结成自己的关系网,而这些网会和以前埋下的线连接起来。这些事请甚至连皇上都没有发觉。毕竟,王是大姓,满朝文武中,不说吏,只说官,姓王的就不知凡几,而你怎么就知道这个姓王的人就是王家的人呢?
王家将近千年,朝代更迭多次,而他们都能屹立不倒,孔家靠的是孔子这个祖宗的名声,而王家靠的就是这份谋略和细致。
一旦不对,王家可以快速的隐世,当年太上皇的态度虽然坚决,但手段不够,王家在有所猜测的情况下,还是将一部分族人转移了。所以就算王家真的被抄家灭族,王家也还在,因为精华还在。
对于这些事,作为王家外孙女的魏清莛自然不会知道,但王廷日多多少少暗示过一些,魏清莛也大概猜到了一些。
好在王家对那个位置从来不感兴趣,所以在大利益上和任武昀是没有冲突的,魏清莛也就不用纠结到底要不要告诉魏清莛了。
有了王家的帮忙,又有了孔家的支持。
平南王府选择了中立,安北王府还在犹豫,皇上就趁此机会快手快脚的收回了西宁王府和东顺王府的封地,王府依然世袭罔替。
西宁王和东顺王自然心中不服,四王虽然一直有矛盾,但也一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四王在削藩这件事上一向是一致的。
两个王爷第一时间就召集了军队,只是皇上的动作也很快,任武昀亲自带兵堵在了东顺王的前路上,而西宁王府因为流民叛乱的事伤了根本,皇上只派了五千军马堵在西地。
平南王称病,两耳不闻窗外事起来。
东顺王就去找安北王,“皇上是不是承诺等收回封地后就封皇后所出的长子为太子?大哥,你就相信了?你怎么这么糊涂啊?”
安北王脸上晦涩不明的看着东顺王。
东顺王就跺脚道:“大哥,不是我说你,就算是你们安北王府的外孙当了皇上又怎样?他又不姓陶?什么都没有兵权和封地来得实在!更何况,你们安北王府没有外甥外孙当皇帝吗?太皇太后不就是大伯的妹妹?太上皇不是你表弟?可现在如何?你们安北王府从他那儿得到了什么?他可是一辈子都在算计着你们呢。”
安北王脸色难看。
东顺王这才满意的离开。
只是东顺王一定想不到,他才一离开,安北王就恢复了神色,陶扬就从屏风后走出来,担忧道:“爹,你可别听东顺王胡说,如今皇上收回封地势在必得,我们要是拦着,说不定我们就得当那只给猴看的鸡。”
安北王淡然道:“你以为我不知道?他把我当傻子,却不知道自己成了笑话。”说着微叹,“这祖宗的基业到底还是毁在了我们的手上。”
陶扬就不在意的道:“当年老祖宗不就放下话来,以后这封地早晚有收回的一天,可皇上想要一时收回兵权是不可能的。兵符虽然能交上去,但能指挥得动北军的,还是非我们安北王府莫属。只要有本事,以后还愁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安北王就欣慰的拍着儿子的胳膊道:“不错,不愧是本王的儿子。也正是因为这点,我才没有明显反对皇上收回封地。如今各地民怨沸腾,国库空虚,我们四王又把持着四块这么大的封地,皇上入不敷出,他若是再不收回,以后只怕这天下的百姓会代他收回的。”说到这里微微一叹,“先帝打下了大好江山,又有了那样好的一个基础,若是太上皇好好经营,说不定王府不会断送在我手上,怎么也能再顺延一两代,偏太上皇喜欢折腾,好好的一份家业给折腾没了。民怨一年高过一年,皇上就是不动手都不行了。”
“父亲。”陶扬不赞同的叫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