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综穿]莫名成了金大腿> 第111章 清穿(二十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1章 清穿(二十七)(2 / 4)

器不仅俄国大兵没见过,便是杨清河、吴兆骞这样的老人家也是没见过的,两个老爷子站在田埂头上,戴着草帽,看着这盛况目瞪口呆。

由于第一天操作不熟练,只收割了十几亩地,晚上上识字班的时候,下面的俄国大兵也被分配了任务,掰玉米棒子。

偌大的空地上,一群大兵整整齐齐的坐着,身边摆着不少玉米杆,大兵们坐着小马扎,一会儿低头看看手里的活儿,一会儿抬头看站在讲台上正在讲课的女孩阿尔木。

阿尔木是第一批送到范婉身边的四个女学生中的一个。

她比较沉默,是家里的大姐,父母送她来是为了叫她照顾最小的弟弟布和,她知道自己就是个陪读,所以对布和照顾的很是精心,但是在照顾布和之外,学习也很刻苦。

于是,她的命运改变了。

在她父母打算给她辍学回家放羊,准备定亲的时候,范婉亲自找上门去,将她给带了回来,于此同时一起带回来的还有阿尔木的两个小妹妹。

如今阿尔木姐弟四人都留在了虾蟆寨,就连她的父母都搬到了山下,偶尔没事的时候,还会上山来帮他们赚工分。

想到自己四姐弟名下的工分,再看看大兵们正在忙碌的手,就由衷的感到高兴。

那其中可有她们的一份。

语言环境对语言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群大兵还没学会怎么书写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结结巴巴的说起了汉语,甚至在去看病的时候,还会追问自己的病情了。

就连杨清河都忍不住来一句:“嘿,瞧着傻头傻脑,倒是挺聪明的。”

“自然是聪明的,该说前朝也不是没打到俄罗斯去,不过无人治理罢了。”吴兆骞说的是百年元朝,那时候领土一路扩张到极北之地,可谓相当彪悍。

不过……元朝短短百年,变数极大,蒙古人骁勇善战,扩张领土,收拢当地势力,求同存异。

回头看去,政策都是对的,只可惜,他们不得人心,由于建朝之初,对汉人残暴虐杀,以至于民怨一直都有,到了后期天灾将至,人心不齐,哪怕政策确实是有用的,也抵不住从内部开始溃败。

这也是为何入关后顺治、康熙两朝帝王追求满汉一家的原因。

都是有先例在的。

只可惜,还是晚了。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满汉之间,血海深仇,他出生起,便听着叔父抗金的故事长大,年少聪慧,努力读书,参加科举,只想在朝中为汉臣中坚,为汉民请命,奈何事实再一次证明,大清皇室,不过蛮夷,茹毛饮血之辈,穿了身人皮,便将自己当做了人,当真是可笑至极。

当年科举,数次复试,终在瀛台,偏叫侍卫带刀,站立两旁,他心中悲凉,交了白卷,反倒被视为舞弊,拖家带口,连带父母妻子,都一起被流放至宁古塔。

若说中间没有他叔父的原因,他是至死都不会相信。

吴兆骞越想越觉得愤慨,为掩饰他赶紧起身:“我去田里瞧瞧去,这范夫人不仅孩子养得好,就连玉米都养的比旁人的大。”

“是啊,昨儿个食肆煮了些,那香味儿真是勾人的厉害。”

杨清河捋捋胡须:“元娘用了张小儿的白签,换了一根回来,吃在嘴里香甜的很。”

“产量也不小呢,收割的那十几亩地,我瞧着都堆满了一间屋了。”

“我也瞧见咯,这可真是丰收了,我今儿个瞧着范夫人叫几个大兵去挖石头了,瞧着像是要垒屋子似的。”杨清河自小在京城长大,老祖父是同泰堂的学徒,后来当了亲传弟子,后来出师后就开了同心堂,他们这些子孙便都跟着学医,他从小聪慧,年少便得了大方脉的传承,考上了太医院,入宫做了太医。

所以,他算得上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少爷了。

“你错了,我瞧着那石头是意外挖出来的,倒像是挖地窖……”

“那石头四四方方的,哪里像地窖了。”杨清河坚定的认为是盖房子。

吴兆骞没想到自己和杨清河的第一次争论,竟然是在这样无意义的事情上面,不过这也确实激起了他的好胜之心:“瞧瞧就瞧瞧,走,咱们看看去。”

另一边,范婉手里捏着图纸,身边跟着宋薇,两个人正在勘测地形,打算建一个烧砖的窑。

原料就是虾蟆山下的那片沼泽地。

是的,宋薇又解锁了新技能,学会了烧砖。

既然打算在虾蟆山定居,就不能总是住在蒙古包了,用石头建房的人工成本太高,所以烧砖是非常有必要的,再加上山下沼泽也确实是个大问题,每年春季白雪融化,大量的水无处可排,最终形成沼泽,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夏日雨水量大的话,沼泽地将会向外扩散蔓延。

所以说,治理沼泽势在必行。

挖开沼泽烧砖,让沼泽地渐渐形成湖泊,变废为宝,也是好事。

“可惜沼泽地里的沼气了,要是有办法收集起来就好了,那可是天然的燃料。”

“等砖烧出来了建个沼气池吧,既可以生产沼气,发酵过后的残留还能做肥料。”范婉对沼气池还是有记忆的,毕竟小时候生活也不富裕,帮着院长养过猪,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