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并没有一杆子直接打消一帮儿子的想法,而是之后表示,得看看他们治国上头的本事,所以,给他们一段时间,让他们回到封国,看他们做出的成绩再予以选择。
刘彻既然这样表态了,一帮诸侯王也只能当真,毕竟,若是连个诸侯国都治理不好,何况是偌大一个天下呢?因此,一个个都是踌躇满志,一边想着自己要如何如何大展身手,好叫父皇刮目相看,一边又琢磨着如何抓住几个兄弟的把柄,好拖一拖他们的后腿。
刘彻一看就知道这帮儿子打的是什么主意,很多时候,凸显自己的优秀其实很难,但是,给别人捣乱,抓别人的把柄就变得容易多了,可想而知,接下来就有好戏看了。
刘彻在这种事情上显得非常残忍无情,虽说都是自己的儿子,但是如果他们心甘情愿就做一个骄奢淫逸的废物点心,那么刘彻其实也很愿意成全他们,可是,谁让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呢?那么,就算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各种缘故倒了霉,那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很多人都觉得刘彻当年做太子很容易,实际上真不是这个样子,他刚刚被封为太子的时候,的确很容易,因为那时候他年纪还小,压力都被母亲王太后扛住了,王太后虽说政治素养很堪忧,但是,她还是有着很多有点的,比如说谨慎,比如说善于审时度势,而且还很隐忍,栗姬当年何等嚣张,除了对窦太后不敢有什么不敬之外,在孝景皇帝那里,都是心直口快,要不然也不至于在孝景皇帝试探她会不会照顾好自己其他妃嫔孩子的时候,脱口就骂了一句“老狗”,她这个脾气,说白了还是孝景皇帝惯出来的,她在宫里头享受的特殊待遇实在是时间太长了,早就将自己当做是能与天子平起平坐的皇后了。所以,她忌恨其他那些妃嫔,反倒是被废的薄皇后,她倒是没什么忌恨之心,因为薄皇后从头到尾都不得宠,除非必要,比如说,孝景皇帝一棋盘砸死吴王太子的时候,为了让薄太后为自己说话,他会在薄皇后那里待几天,事情过去之后,就不再过去。典型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而王太后那时候却吸取了栗姬的教训,一直到孝景皇帝驾崩甚至是太皇太后薨逝,她都是一副谦逊贤良的作派,即便窦太主如何嚣张跋扈,她也都表现得非常谦卑。大家都觉得那时候有着窦太主和东宫的保驾护航,刘彻几乎就是坐享其成,白捡了一个皇位。实际上,孝景皇帝难道当初就真的只有刘彻一个选择吗?甚至刘彻被封为太子之后,孝景皇帝也未必没有生出过动摇之心,毕竟,孝景皇帝年纪不小了,身体也不好,他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撑不到刘彻长大,到时候,太子有个不太省心的母族(没错,在孝景皇帝心里,作为外戚的田家王家并不省心),自家姐姐又是个不省心的,太子性子也刚烈任性,谁知道到时候会不会出什么乱子。所以,那时候,孝景皇帝真的考虑过换一个年长一点的皇子作为太子。虽说这样的话他从未宣之于口,但是实际上,那时候诸侯王进京朝觐非常频繁,王太后也会经常叮咛刘彻,让他时刻关注自己上头的那些兄长,实际上,他们一个个都算不上什么省油的灯。一直到刘彻登基之后,他依旧对上头几个兄长极为戒备,所以,刘彻登基前面十年,孝景皇帝就死了好几个儿子,难不成一个个都是寿终正寝吗?
轮到自个儿子了,刘彻也是这样的想法,庸者下,能者上,你们没这个能耐,却还想要这个位置,那么就怪不得自己心狠!
刘彻这一番作为,也让许多人被蒙蔽了,一个个开始押宝投资,希望能混一个从龙之功。而霍光他们几个人,如今却已经开始琢磨着,如何能够让天子将自己选成小皇子刘康的太傅、少傅了。
大多数人即便是要押宝,也都比较谨慎,甚至还有分开押注的,一家子兄弟几个,各自挑选一个合适的,刘彻就那么几个儿子,总不能一个都押不中。但是,有谨慎的,自然也有上头的。尤其几个皇子的亲族妻族,多半都已经被利益冲昏了头脑,比如说李广利。
李广利这些年顶着个贰师将军的名头,因为如今军方青黄不接,所以,即便这货各种不靠谱,但是在军方也建立起了自己的山头。与当年乐于提携新人的卫青不同,李广利自己能力不行,因此,自然对有能力的人要多打压一些,因此,在下面并不是很得人心。他也知道,自己这种本事,刘彻如今还能忍耐,但是换一个皇帝,人家自然有自己的班底,就如同刘彻锻炼自己一样,只要有钱有人,多打几场,就算是庸碌之辈,也能锻炼出来,所以,刘据活着的时候,他就有些蠢蠢欲动,只不过他常年驻扎在西域,很少回来,因此鞭长莫及,但是这次,他得了机会回京,当下就起了心思。
李广利支持的对象自然是刘髆,刘髆性子软弱,跟他这个舅舅一向亲近,对于李广利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光是他支持没有用,他在军方最多能拉拢到三分之一的人,这三分之一里头其实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些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所以,李广利得在公卿贵族中寻找合适的同盟,然后,他就跟刘屈氂一拍即合。
刘屈氂这个左丞相做得也很憋屈,刘彻在位这么多年,丞相这个职位就是橡皮图章加背锅侠,一开始大家还趋之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