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其他类型>康熙后宫升职日常> 133. 博弈 初现端倪。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3. 博弈 初现端倪。(1 / 3)

朝中遗留有许多前明时期的汉官, 而以明朝祖制,东宫出阁读书讲学, 举行经筵典礼,才意味着东宫的地位得到正式承认。

是以太子出阁一事一直是赫舍里家和朝中汉臣们关注的大事,时不时就要寻个由头提起来,给玄烨上折子。

康熙十七年时,沈荃甫任詹事之际,连疏以上,言青宫在于豫养, 引经据典地暗示玄烨, 明朝孝宗太子及世宗太子出阁之时, 年龄皆是四岁。

——彼时胤礽正是将满四岁,虚龄五岁。

沈荃此人, 乃是顺治九年的探花郎, 他与董其昌是同乡,自幼即倾慕董书, 书法极得董书的笔法特点与风神。

因沈荃善工书法, 很快便得到了玄烨的赏识,得以到内廷论书,并教导玄烨习字。

十六年玄烨建立南书房, 召侍读学士张英、高士奇等人‘常侍左右, 讲究文义’时, 沈荃便在其列。

沈菡对这个人印象还挺深的,因为玄烨曾在教她习书时提到过这人很多次, 对他的评价很好,说他的书法‘美好’,他又姓沈, 很好记。

玄烨当时给沈菡看沈荃之前入懋勤殿时写下的一些卷轴。

有‘忠孝’、‘光明正大’等大字,也有《千字文》《百家姓》等文章,玄烨留下了很多他的作品,可见对此人的书法十分满意。

玄烨:“此人书法遒劲,想来专心习书已经有些年故。朕曾给他看过许多宫中珍藏的晋唐宋元名家的手迹,他对此颇有些独到的见解。”①

玄烨对董字的情有独钟,不得不说也有当年跟随沈荃习书受到的影响。

这样一个天子近臣,甫任詹事便上疏请太子出阁,朝中群臣无不以为是出自玄烨的授意。

于是拥护正统的汉臣和赫舍里家群情汹涌,纷纷附议。

索额图当时觉得此事十拿九稳:“吴三桂一日不死,皇上不管如何外示优游,内里必定心焦似焚。”

而此时皇上若想要收拢汉族士人,太子出阁当是极大的一步好棋,正可彰显朝廷承奉中原正朔之心,比之前在全国征召博学鸿儒更为有效。

高士奇却不太有把握:“我看此事却未必,若真是皇上之意,提及此事的该是张英,而不该是沈荃。”

索额图一愣,皱起眉来,倒也有理……

此后事情的发展果然与高士奇所说相符,玄烨对沈荃的接连上疏根本不予理会,折子上只有三个字‘知道了’,再无余话。

之前附议的群臣宛如被泼了一缸冷水,瞬间安静下来。

明珠冷笑:“索额图这是利欲熏心,昏头了。”

沈荃一介汉臣,不甘只以书法幸进,变着法儿地想要出头也就罢了。

索额图身为后族,一个满臣却和汉臣搅和在一块儿,现在竟还想把太子交到汉臣手中,皇上断不能忍。

明珠一派多为满洲勋贵,以军功起家,很多人不像赫舍里家和明珠对汉学那么有研究。

这几日朝上为着太子出阁的事而喧嚣,多有人不明所以,跑来请教明相,太子出阁到底是个什么事?不就是读书进学,出不出阁有什么区别,汉臣这都是叨叨什么呢?

明珠给他们解释,按照以前中原王朝的传统,东宫出阁讲书对太子来说很重要,而且将太子托付于朝廷大臣教导,以后也无须皇上再分心旁骛,可以专心政事。

武勋世家现在汉化不深,大多数人家的做派还是偏向满洲的粗犷,很难理解汉人礼节章程中的弯弯绕绕。

有人听完后不解道:“咱们是满人,做什么要从前明的祖制?”

明珠随口应付两句,没详细解释。

是啊,连一个粗汉子都懂的道理,索额图却不懂。

将太子交于汉臣之手教导,任其受汉风侵袭,脱离皇上的管控,皇上怎么可能答应呢……

皇上再怎么崇儒重道、欣染汉风,骨子里绝对是防汉甚于习汉。

皇上是他们满洲的皇帝,太子也只能是满洲的太子。

索额图想拉着汉臣给太子壮声势,却忘了太子这屁股底下坐的,可是他们满洲将士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江山!

佛伦:“我看皇上这是有些骑虎难下了。”

当时皇上不顾满洲祖训,毅然采纳汉制立了这位嫡皇子为太子,不过是为了应对吴逆的应激之举。

恐怕皇上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一个太子,竟会在汉臣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吧。

不过也不怪索额图总想为太子拉拢汉臣。放眼望去,朝堂之上,除了那些倡导“正统”的汉人,有几个满洲勋贵认赫舍里家这“太子”?

明珠在庭中闲庭信步,随意道:“皇上既然已经报闻以对,此事咱们便不要再插手了,静观其变即可。”

佛伦点头:“不过索额图这次大概只是探路之举,一次不成,定不会死心。”

明珠:“那咱们就等着,看他还想怎么折腾。”

此事根本就是皇上的一个死穴,明珠轻轻一笑,利用好了,说不定哪天还能送索额图一程……

康熙十七年这次奏请最终不了了之,玄烨对于牵涉其中的一干人等都没有做任何处理,此后也依然怜爱关怀沈荃,康熙二十一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