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武侠修真>仙侣情侠传> 风云际会(6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风云际会(60)(1 / 2)

何进反问道:“朝廷难道不是吗?”郭晓说道:“朝廷为纲领先驱,国法自然已久,这又有错?”何进说道:“武道自谋利益是不错,手段虽凶残却始终倡导侠义,这难道是妄言?世事非绝对,朝廷的正义,朝廷的纲伦不一样有贪吏,有反叛吗?”郭晓叹道:“我真怀疑你已投降了患匪。”何进微微一笑,说道:“我的确改变了许多,但这非是我叛离的理由。”当下何进说了自己被俘后的详细。
他自大战中与邵甫一战,醒后才知与他交手的正是仙宗战神重耀,这个人可是东门的十大重犯之一。他被俘后是由仙宗照看的,一直在山区一片竹林内幽居,照看他的是重耀的两个侍婢之一,这二女虽做婢子打扮,但学识渊博,气质非凡,让何进对武道所谓的一丝偏见有了转变。二女虽是重耀派来看护他的,却同样是来教化他的。目的很简单,让他去影响皇帝去接受武道的存在。何进是谨慎的,但渐渐他却发觉武道很多对朝廷的偏见却都是真实存在,大宋朝的文明基业也并没有他想象的那麽高大,朝代是换了,但朝代始终是朝代,皇帝始终是皇帝,权利也始终是皇家的,并没甚麽不同。纵观秦汉以来,儒家所谓的仁义理德也早已偏移,这是有诸多存证的,不可否认的。尤其武道所谓的“知善至善,侠义¢≡为先”提倡的不正是为此?善的本源不是善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情感决定的,武道七宗之所用能源远流长除了公天下的建制,便是以情感笼络人心的传承,一个弟子哪怕是烧火奴一旦拥有了自己的精神归宿,那他所做的一切便有了意义。武道七宗的侠义非是劫富济贫。而是惠泽帮众,惠泽百姓,让他们知道人生的意义,这与朝廷愚化百姓,利于统治的政策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而国家追求的是甚麽?是安定?是繁荣?倘若任由这些思想泛滥,那这个天下将是何等的荒唐?所以武道七宗是是睿智的。他们选择的道路最终不谋而合,却又不放弃自己的利益,朝廷亦是如此,说白了两边都是为了私欲,而所谓仁善不过是人伦大势,并不能作为绝对的理想追求,人需要现实的实践然后去发挥这些,倡导人伦保持最终的安定。故而南门的意义在于剿灭武道,安定天下是没有错的。错的是尺度,何谓尺度?明明知道嘿道的存在如毒瘤紧紧附在寥寥终生之中,却还要费心尽力,吃力不讨好的去围剿?这是愚钝且固执的。寇相的内心正是知道这一点,所以才宣扬胆当患匪,为国为民的口号。人的思想是不受限制的,但这个天下却是受限制的,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支持你的主张。身为主帅只要知道事情的始末,未雨绸缪。运筹帷幄便是最好的方法。武道也是人,朝廷也是人,竟然双方的意图不谋而合,又为何不能相安无事?归根究底便是双方的利益,竟然谁也不会退步,那便只有真正的打一场。输赢自律,非是征服,而是让各自心甘情愿的退一步,而最终仍旧是和的结局。以朝廷的现状,显然不允许再有长久的战争。正是为此。南门竟然为剿灭患匪而生,不论对错,不论意义,身在其位,当谋其政,当横扫八方为陛下解忧,而不是沉溺于虚幻不切实际的臆想中。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何进是没错的,但他运用的非是治国之道,而是人生意义,并不适合南门信仰。
何进如此所说竟然是推翻了当初胡道的人三道理论,让南门彻底的回归,剿灭武道才是南门的使命,南门需要的非是信仰,而是责任,朝廷为首,天下皆需臣服,才有安定繁荣之景,才有长治久安之效。这些患匪不尊朝廷法度,肆意攻击朝廷,这便超过朝廷的底线,需以彻底的痛击方有震慑之威。无论是郭晓,还是李伯仲,何进昌皆被这一番震慑天地的言论深深的打动了。这才是南门所需要啊,南门不需要知道他们的意义,并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能如此完美,南门只需知道他们的责任,知道此行的意义便足够了,所谓仁善度己只是一种自身理念,并不适合南门。有了这一番言语,郭晓是最震惊的,当初胡道宣扬人三道是没有错的,只是将这一切与南门混合,意图用人伦大义去教化自己和敌人,看似从实际出发,却已偏了道。
郭晓一直凝重的思索着,对于樊昭陵,唐玉,胡道他都是极为敬重,正是这些人一步一步的坚持才让南门有了今日的局面,但何进的变化确实令他吃惊,却又不得不佩服,他是对的。南门是以武制武的建制,只需他们忠于国家,忠于朝廷,那南门便要有更多的便宜之权。想罢,郭晓问道:“你想如何?”何进应道:“咱们总在积蓄人力,却总在大损人力,战争的对峙靠的是主动出击,而非所谓的防御攻击。你我都知晓,蜀山群峰即便是百万大军都难以征服的,靠的非是人力,非是战力,而是自然。”郭晓念道:“金木水火土,这一招寇都主早已掌握,但这是蜀山的底线,突破这个界限,必定患匪作乱,而你我都知晓,当前的朝局并不适合,朝廷需要安宁、、、、、”何进打断郭晓言语,沉声说道:“国家需要安宁又为何开战?武道逼迫咱们是没错,他们要甚麽?归根究底不就是钱吗?不就是逍遥法外的特权吗?多少皇亲国戚贪赃枉法,多少权贵草菅人命?纵使太祖皇帝在世,这些不都同样存在吗?创立大宋朝经济盛世是需要安宁,可甚麽是安宁?咱们跟契丹人都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