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在蒙城。 崇祯父子及随行的勤王士子已经见到了蒙城知县。 让阎应元、徐应伟等勤王士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蒙城知县竟是跟着圣上从北京溃围的九个文官之一,翰林院检讨,汪伟。 翰林院检讨虽然只是从七品官,但却是皇帝近侍,外放的话怎么也得六品起,可汪伟竟只是七品知县,而且还是蒙城这样一个小县城的知县。 对此甚至连吴应箕也有些腹诽,东林党的吃相真是太难看。 将孟兆祥明升暗贬成礼部尚书也就罢了,还先后把刘理顺、马世奇、汪伟贬到地方,而且还只给相同品级的官职,这就有些过分了。 这是完全没有把圣上这个皇帝看在眼里。 就算垂拱而治也不是这么个垂拱而治法吧? “圣上。”汪伟有些难过的说道,“臣无能,给你丢脸了。” “你有什么好丢脸的。”崇祯道,“你们几个人怎么可能斗得过他们那么多人。” “圣上,臣说的不是被贬官的事。”汪伟道,“对于被贬到蒙城县来担任知县,臣内心其实并不抵触,与其留在南京无所事事,还不如到地方做点事。” 顿了顿,汪伟又说道:“臣难过的是到了蒙城后数月却没有做成哪怕一件事,还差点因为处理抢婚桉而激起民变。” “这事也是不能怪你。”崇祯说道。 “宗族势力盘踞地方,尾大不掉,自古以来便最难处理。” 事实上,宗族势力直到四百年后都没有完全解决,因为这个东西已经跟华夏的祭祀崇拜先民的传统揉合在了一起,具有着超乎想象的生命力。 崇祯也绝不妄想能铲除宗族势力,顶多就是分拆加强制迁移他处。 当下崇祯又道:“但好在,宗族势力不会危及我大明朝的江山社稷,从某种层面上说甚至还会反过来维持我大明江山的稳固。” 众士子以及汪伟对此都是深以为然。 别的地方的宗族姑且不论,至少江南八府又一州的宗族都是坚定拥护大明。 崇祯轻叹一声,接着说道:“朕担心的从来就不是各州各县的宗族,朕担心是江南百姓心中的宗族,这才是真正会危及社稷的。” 吴应箕和阎应元对视了一眼,问道:“臣愚钝,想要请问圣上,您刚才所说的江南百姓心中的宗族,是否指的是东林党?” 崇祯点点头道:“事到如今朕也不必再讳言了,就是指东林党。” 吴应箕、顾炎武、朱舜水甚至夏允彝等勤王士子的脸上便流露出纠结之色。 当初党争的消息刚刚传到徐州之时,吴应箕等人也是义愤填赝,恨不得把东林党那些大老点了天灯。 可是当时间过了几个月之后,他们就冷静下来。 于是吴应箕、顾炎武、夏允彝等与东林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士子就忍不住开始想,这其中会不会存在什么误会? 会不会是高阁老、姜阁老他们被小人给蒙蔽了? 说白了,他们从小就生长在东林党的严密的舆论控制之下,东林党人正直清廉、为国为民的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绝不是那么容易摧毁的。 所以现在崇祯直言不讳的将东林党划为“要破除”的势力,让他们感到很纠结。 只有汪伟深以为然道:“地方宗族对一地百姓拥有着超乎想象的强大控制力,族长和族老说什么百姓就相信什么,甚至比官府的话都更管用。” “而东林党在江南八府又一州也拥有着超乎想象的强大控制力。” “经常是东林党人说什么江南的百姓就信什么,朝廷的政令若是没有东林党人支持,在江南八府又一州就会变得寸步难行。” “这么说来东林党还真是宗族,而且还是江南百姓心中之宗族!” 顿了顿,汪伟又道:“但是正如圣上所说,地方宗族是有形的,是可以控制的,其影响力也是有限,断然不至于威胁到江山社稷稳定,但是江南百姓心中的宗族是无形的,而其影响力也是大到没有边际,甚至可左右内阁辅臣之廷推!据闻当报顾宪成在时,甚至私下扬言可在无锡遥控大明朝局!” “汪知县此言过矣!” 吴应箕、顾炎武、朱舜水诸士子同声说道。 崇祯目光扫过来,吴应箕才拱手一揖说道:“此真乃污篾之词,泾阳先生对大明忠心耿耿,又岂会如此狂悖?” 汪伟眉头一皱说:“顾宪成如何姑且先不论,崇祯十四年九月,复社领袖张溥曾经在江南操控士论,襄助周延儒再度入阁这总是事实吧?” 顿了顿,汪伟又道:“而且在周延儒拜相之后,张溥甚至还给了他一个小册子,让周延儒按照小册子所载名录逐一录用,这总也是事实吧?” “谣言。”顾炎武道,“此也不过是以讹传论之说。” 吴应箕也道:“左右江南士论,操控朝局这都是讹传。” 夏允彝也道:“别说我们复社,东林党全盛时也没有此等能力。” 汪伟皱眉道:“好吧,就算张溥操控江南士论是讹传,那么此前东林党不顾圣上以及徐州前线上百万军民之安危,于南京悍然发动党争这终归是事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