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面第二排,需得解出灯谜来,拿着纸条去摊主那对谜底。阿杨自信,对边上帮忙照看摊子的小子道:“十张灯谜!”,便只给了取十条彩笺的钱。 虽说要灯,但二人都在架子上挑拣着有意思的彩笺答,一边看一边讨论,有时看到那些题出得有趣的,就叫对方一起来看。 “一念之差转作古……”黛玉轻声念着纸上的灯谜,拧眉细细思索。 “是艾叶吧!”阿杨答道。 黛玉捏着彩笺细想了一下,才点了点头。 再往边上走就是字谜了,阿杨不太擅长这种,黛玉便细细教他。 “你瞧这个——”黛玉用食指勾起一张彩纸,示意阿杨来看:“来人竟是蓬莱客……” “蓬莱?蓬莱仙?是仙字吗?”阿杨探头去看。 “你再想想?”黛玉笑问:“已是近了。” “好妹妹,给个思路吧。”阿杨对着“蓬莱”二字一时钻了牛角尖,虽是央人的词,阿杨偏笑着求得从容自然,黛玉的目光一时躲闪,红了耳尖。 “来人竟是蓬莱客……添了人,才得仙,你说你何字?”黛玉把字谜的解法说与阿杨。 “竟是在谜面上了。”阿杨感觉稍稍被点通了解字谜的思路。 黛玉又挑了几张类似的灯谜给阿杨解,也不摘下,只勾出来让阿杨来瞧,二人不知不觉间挨得近了。 “哎、林姑娘,你看看这个。”阿杨忽然看到一张彩笺上的字谜,脑子一转,没个合适的字能对上,就挑出来让黛玉瞧瞧。 黛玉心里画了一下笔画确认,答道:“是庄字。” 阿杨看了看,借到一半不知如何解了,黛玉便拉过阿杨的手,在他手上画笔画给他瞧。 “南望……便取望字下面的一半。”黛玉在阿杨手上写了个王字。 阿杨感觉手心痒痒的,耳根通红,紧张地咽了下口水,含糊不清地“嗯”了一声。 争气,杨烨熙,争气! 林姑娘会不会觉得我的手茧太硬了写起来手感不好我没有出手汗吧救命方才我怎么没有擦擦手呢…… 黛玉还在给阿杨解字谜。 “王字上面加一点,为孤星。眉月如钩,再加上一撇……如此,便是一个庄字。” “原来如此。”阿杨点头,看似自然地伸手把那张彩纸摘下,背绷得笔直。 如此,再找一个灯谜,就凑够十个了。 阿杨过去没怎么猜过这种字谜,与黛玉一路看着,若是遇上难的就有黛玉启发,一时得趣,也没急着把灯谜摘下来去换灯。 “铃——”微风带起了铃铛的声响,这是摊主挂在架子上做装饰的。 阿杨下意识往最近的铃铛那边看去,正好看到了系与铃铛边的字谜。 “共梧桐,同寂寞。” 很简单的谜面,但阿杨却没来得及解它,无关谜底,只从谜面上,阿杨感觉到了几分“相守”的意味,一时被触及,便伸手把那张写着字谜的红纸摘下了。 黛玉探头去瞧,阿杨便拿着纸给黛玉看,一边偷偷瞧她。 黛玉看到谜面,就知道阿杨为什么会选中这张灯谜摘下了,对阿杨一笑,重新牵住阿杨的手,道:“去换灯吧。” “嗯。”阿杨低头,抿了抿唇,压了一下笑出的酒窝。 “林姑娘……”阿杨忍不住叫黛玉。 “嗯?”黛玉侧头看阿杨,心中有着奇怪的直觉。 “……没什么,只是看了看,有两个灯都挺有趣的,不知道怎么选。”话到嘴边,还是改了口。 “那便再去看看。”黛玉好像刚刚什么都没有感觉到那样,也不急着逗他,给了阿杨时间。 二人带着彩笺去换灯,阿杨最后选中了那个里面有兔狐戏画剪影。那边人正给阿杨取灯,他落后了一步,加了些钱,向摊主讨方才换了灯的彩笺。 元宵日,摊主见了不少有情人,腻成这样的还是头一个,笑着应了,拿笔来在角落画了个圈,才把彩笺交给阿杨,叮嘱道:“这画了圈的就不可来换灯了。” 阿杨谢过,匆匆告辞,快步跟上黛玉。 阿杨接过灯,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听见有人在叫他。 “杨大哥!阿姊!” 回头一看,果然是林瑾,他从人群中奔来,身后还跟着几个朋友,一来来了一串。 “阿瑾?”黛玉异讶。 “我和同窗出来看灯!”林瑾解释道,“他们说这家摊子的灯好看,我们便来瞧瞧。” 阿杨和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