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羽一番长篇大论,让夏斌和章良工听得有些云里雾里。
这小子的思维跳跃得太快,一会儿谈天道北疆的辉煌,一会儿又跳转到治国大计,让人应接不暇。
夏斌和章良工对视一眼,尽管有些跟不上白羽的节奏,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转折并不显得突兀,只是让人有些手足无措。
然而,当白羽开始阐述他的治国理念时,两人都感到了一丝异样。虽然白羽引经据典,但他说出来的理念却与传统大相径庭。
什么民本、自由、平等,这些词汇在两人听来简直有些离经叛道。从上古圣皇时期到各朝各代,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何时有过真正的平等与自由?
民本思想虽然常被提及,但细细品味,其实大多还是从帝王的角度出发,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而白羽口中的民本,却大为不同,似乎是真正的“以民为本”?
开什么玩笑!
你一个王爷,居然想去实践什么真正的以民为本,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圣人虽然也说过这话,但他们的意思跟你理解的可是天差地别。那些话,多半是忽悠人的。士大夫们信一信,倒也无所谓,毕竟在矛盾激化的时候,把这些腐儒推出来,也能缓和一下民间的情绪。可是真正的统治者,谁会信这些?信了才是傻子呢!
夏斌和章良工两人对视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一丝笑意。这年轻人,还是太年轻了,根本就不懂得国家治理的真正精髓,想要实践什么以民为本,简直就是幼稚。
夏斌此时生出一些优越感,虽然自己是失败了,但在治国上面,他觉得自己还是可以教一教年轻人的。
“芷安侄女,有些道理不知道你父皇是否曾经跟你说过,君子治国和帝王治国可是两码事!”夏斌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君子治国乃是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这便是世间倡导的君子之道。然而,帝王治国并非如此,如果不了解帝王治国之道,恐怕你以后也是走不远的。”
说到这里,夏斌突然收敛了笑容,正色道:“治国理政,乃宏图大业,殊非易易之行。其间奥妙,深似沧海,非一蹴可至也。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驭民。欲使国家安定,不可不使民众处于适度之饥饿,既不令其过于富饶而心生骄纵,亦不使其饥寒交迫而铤而走险。如是,则民众无力萌生反抗之念,国家自可高枕无忧。”
“然而,治国之道,非但在于物质之调控,更在于心灵之引导。必使民众愚昧,不闻真相,方可易于驾驭。故当施以各种手段,掩蔽天下耳目,使之畏官如虎,噤若寒蝉。复以保甲之制,分化瓦解民间之联盟,使百姓各自为战,无法团结互助,此乃真正之治国防民之术也。”
夏斌说完,有些得意,真正的治理国家,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得用些手段,让老百姓始终处于一种饥饿的状态,既不能让他们过于富裕,也不能让他们饿死。这样,他们就没有力气去反抗了。
同时,还得让他们听不到真相,害怕当官的。再利用保甲制度来瓦解民间的联盟,不允许老百姓团结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治国防民之术!
夏斌得意地想:你们说的那些,都太过理想化了,纯属书呆子的见解。若真按你们那套去治理国家,国家迟早要玩完!
他对此可是深有体会。想当年,他跟夏芷安的父皇,也就是他的皇兄,曾深入探讨过前朝失败的原因。愚昧腐败固然是其中之一,但对民间的管束不严,也是个大问题。
要知道,老百姓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们也有欲望,有欲望就会作恶,就会心生不满。人这种生物,你对他再好,他也不会感激你。相反,只有用严刑峻法来约束他们,才能让他们心生敬畏。这就是所谓的“畏威而不畏德”。
首先,民间绝不能允许老百姓团结在一起。要让他们互相攻击、互相防备,这样他们就没精力去造反了。
其次,要屏蔽他们的视听,不能让他们读书明理。只有士大夫和官员阶层才有读书的权利,这点至关重要。
再者,不能让老百姓生活得太好,要让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但又不至于饿死。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样他们一辈子都会为吃饭而奔波,哪还有心情去造反?
所以要想国家强大,就必须让民众保持贫弱。这才是帝王之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民间富裕了起来,那么就必须想办法制造一些事情,让民间再重新贫弱下去。如此一来,帝王的宝座才能稳稳地传续几代。
夏芷安听到那番话后,心里一沉。
这些话,她的父皇当年也曾对她说过。她知道的,远不止这些。父皇还教她如何树立外敌,转移民众的矛盾,确保他们不会将矛头对准皇室。在关键时刻,要懂得推出替罪羊,同时也要树立清官为榜样。
当年,夏芷安初次听闻这些时,她的三观几乎被颠覆。她从小接受的教育,那些君子治国之道,都是她的老师悉心传授的。然而,就在她即将继承皇位之际,父皇却将当时的帝师全家发配到了岭南,转而向她传授这些新的理念。
夏芷安当时感到十分困惑。她清晰地记得,父皇冷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