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病期间,阿莱偶尔会去院里溜达,除此之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听母亲和孔可澄说话。她不停地关心他,赞美他,安抚他,再做出抱怨的样子,说一些阿莱的琐事。她说: “阿莱随她爹,聪明,倔强,倨傲。打小就爱读书,我记得有一回,趁婆子睡觉了,她把油灯悄悄地端到床上,差点儿没把床给着了。留洋以前,诗歌典籍都已是信手拈来,连那些上门做客的老先生都夸她把这门课给学到家了。” “长得么水灵灵的,是个长辈都喜欢,可就是一点,不愿意交朋友,十几年来只跟白家妹妹来往。她刚留洋那阵,娘操心得都快邪乎了,一想到她没个朋友帮衬,恨不能去陪读。好在后来她四叔捎家书回来,有她的照片,照片上不仅有朋友,而且是有很多朋友,那些小孩儿们围着她......” “她回国后,一开始还是孩子脾气,自打去了上海,人就野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视爹娘为无物,就说她工作和成亲这两件事,全是先斩后奏。她爹说,早知如此,就不该让她去上海。” “不是娘没教她,她小时候是读过女则女戒、三从四德的,没读进去。你看你脸上的伤,要是她爹知道,肯定会狠狠地训她。可澄,娘说这话不是要你教训她,而是希望你能对她再多些耐心。你要记住,你是她的丈夫,你的职责是爱护她,不是教训她。你没有这个权力。” 向青韫说话时,孔可澄会适时点头,仿佛通过短短几天的交谈,他们之间便达成某种契约,将阿莱往后的日子决定下来。 那几天,阿莱一直沉默着,避免加入谈话,每每看见孔可澄的脸,惶恐和哀伤就会在心底涌动。她不停回忆当天的情形,让无休无止的恐惧折磨自己,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假如孔府知道那场冲突,那后果还会在她的承受范围内吗?她拿不准,只能选择让步。 用过晚饭,她像幽灵般,尾随孔可澄到书房,自里面关上门窗,在点着绿玉台灯的书桌前坐下,闪闪那凤眼,诚心道:“对不起。” 这是苏醒以后,阿莱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孔可澄正在读一份红头文件,陡然听见,捏纸的手加大力道。 “喂,你听见了吗?” “然后呢?”心跳得很厉害。 “我们和好吧。”阿莱满脸天真。 “怎么和好?”他放下文件。 片刻后,阿莱扑去抱住他,然后双手捧起他的脸,在两边脸颊上响亮地各亲一口。笑微微地问:“这样可以吗?” 孔可澄喉头一紧,手臂刚想环上去,头脑便叫停了,不自主地想起那天的情形——她的崩溃,眼泪,仇恨,以及失控情形下,对他精准而残酷的评价。被拆穿的当儿,他心里无比复杂,只有“爽”和“羞愧”尤为突出。 那两种情绪的交叉和占领,加以向青韫的闯入,竟意外让他冷静下来,恢复理性和思考。他发现,这段关系其实映射的是哲学上的“两难选择”,事实上,他面对的往往是“三难选择”——她的人,她的心,她的身体。 最终,他决定往后不再越界,尽情享受自己能享受的。 孔可澄警告道: “我不是洋鬼子,不兴什么贴面礼亲吻礼。你再这样投怀送抱,别怪我不放过你。” 阿莱松开向后一退,倚到书桌上,有点怯。 “这就怕啦?” “人性经不起考验。” 孔可澄笑着说: “那我给你个机会,你着重阐述为什么想跟我和好。” “我娘在这里,我不能让她认为我婚姻生活不幸福。” “然后?” “我娘回向家,我希望你能跟我去露个面。” “然后?” “我想去燕大工作,我向我爹许诺过,将来要发表文章。” “还有?” “有。” 经过那一天,孔可澄承受真话的阈值提升不少,陡地听见这些理由,不仅没生气,反而笑得厉害。话未说完,他不肯放过她,促狭地问: “最后一个理由是什么?” “我需要你。” 阿莱信誓旦旦。 孔可澄一怔,很快便明白这是她的伎俩,但偏偏不争气,心里受用得很。环抱双臂,佯作不屑地眯起眼睛: “你不记得,你控诉我把你逼成了疯女人。但就眼下来看,你非但没疯,反而比谁都清醒——你想靠着我,靠着孔家,一步一步达成你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你需要我,那最好告诉我,你的野心是什么。” “我这样无助的女人能有什么野心?你别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