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锅的成本往下压了压,这到手的铁锅也并不便宜。 回去的路上,宋大郎扛着铁锅,而背篓则到了秦黍身上。秦黍嘴里嘶嘶地道:“这竟然花了我小一两银子!” 宋大郎看着她那心疼的样儿,不免有些好笑,“你要不是说出了劳铁那茬儿,你花的钱还得多两成呢。”就是宋大郎,他也不知道铁铺竟还有这许多门道儿。 “没办法,这食肆花销也不是一点两点儿,该省的还是要省的。”秦黍虽说嘴上说得心疼,但转头又钻进了一个小巷子,敲响了其中一户人家的木门。 里头有人应了一声,过不多久便有人前来开门。来人是个老汉,他上下打量了一眼秦黍,“干什么的?” 秦黍:“杨大山介绍我过来的,老伯,我来买炊具。” 老汉一听是杨大山介绍过来,脸上便多了点笑,“我家炊具在这镇上可是出了名的。” 秦黍跟着他进院子,嘴应和道:“那是,都知道您老手艺好,不然我叔也不会介绍我上您这儿来了不是。” 这老汉家是专做陶器的,家里在镇子外有一个窖口,大器、小器都做,做好的成品便会往镇上一拉,听着讯儿的老主顾就会上他们家的院子里来看。不过老汉手艺好,一般只接大主顾,散户要想拿货的话就得套交情了,不然秦黍不会一照面就将杨大山的名头搬出来。 秦黍会说话,老汉听得心里高兴,说的话也越发地和气,“既然你是大山介绍来的,无论你要买什么,我都给你一个最低价。” 秦黍忙道:“那不能够啊,您看在杨叔面上能卖我,我已经很高兴了,哪还能让您贴钱做买卖啊。” 老汉就笑,“不至于贴钱。”就是不怎么赚钱罢了。 说着话,他便领着秦黍去看院子里摆好的炊具,因着有杨大山这份情面在,再加上秦黍话说得也贴心,老汉便亲自帮着秦黍挑选。 炊具里头秦黍买了砂锅、瓦罐、甑,还跟老汉要了一个大缸和三个瓮,剩下的便是碗盘之类的。 老汉也没想到秦黍要的东西这般多,这个量说实话,赶不上大主顾却也不是散户了,所以那丫头一开始也不用将杨大山搬出来,于是这会儿他才回过味儿来,合着这还真是杨大山为他招徕的客人啊! 于是老汉心里便思量开了,看来哪天闲了还得找杨大山喝一碗黄汤去。 秦黍付钱的时候,手是一点儿没哆嗦,心却是疼得厉害,就置办了这些个不打眼的物件,转眼就去了四百文,难怪人都道,破家值万钱,果然诚不欺她。 秦黍只将碗盘这些小件用背篓带了回去,剩下那些大件等老汉家的牛车回来再给她送到食肆去。 等秦黍和宋大郎回了食肆,那厢留在食肆的沈荷已经带着秦小二、秦小三将带过来的鱼处理出来了。秦黍将食肆到厨房都扫视了一圈,见该置办的东西都置办齐了便开始着手洗锅炒菜。 因着是新锅,在涮洗过后一上灶便需要用肥肉开锅。秦黍就从买回来的猪肉里割了一些肥肉下来,沈荷见着了,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那满脸的心疼是掩都掩不住。 秦黍眉眼不动,手脚快速地将肥肉在热锅上搽拭了两三个来回,直到整个铁锅内部都沾满了油,连肥肉都开始变得泛黄焦黑后,这便就算开好了。开锅结束后,秦黍便快速地将锅涮洗一遍,就开始正式做鱼了。 她先放了一点猪油下锅,等猪油全化开后,便将沈荷洗净又腌制过一遍的鱼仔倒入热锅,其实这种小鱼仔用油炸出来才最好吃,但秦黍抠门儿,奔着节省成本的目的,她改炸为煎。煎鱼很考验人手上的功夫,毕竟小鱼仔想做的焦香酥嫩一定要翻面得够快。 没过一会儿,从厨房传出来的焦香味儿就逸散到了食肆的大堂,然后再从大堂蔓延到街道。 “这哪家做得什么好吃的,怎么这么香啊?” “哎呀,这味道也太勾人了吧!是不是张记啊?” “你可拉倒吧,张记我又不是没吃过,他们家要是能做出这味道出来,他早就不叫张记而是张家酒楼了。”有人驳斥道。 “那这是谁家啊……” 人们正热议着,这时宋大郎及时地将从杨家铺子定做自家的食肆招牌挂在大门右侧的墙上。 他高声道:“秦记食肆开业第一天,欢迎大家来捧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