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都市言情>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第724章 面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24章 面善(1 / 3)

第724章面善在雪城东南的山区中,村落大多都有些热闹的过去。

胡子、老棒子、老毛子以“闯关东"为时间分水岭,前后有着明显的生活习俗不同。

此处还做猎户营生的,其实祖上并非是本地的土匪,除开解放后正经上工的,反而是海岱省的响马以及冀北省的镖师、武师多一些。

特点就是口音,有些村子里的人说话,一张嘴就是正到不能再正的普通话,这种通常都是祖上冀北过来的,倒不是“京爷",所以也没有“京片子"大致海拔一千左右的地方,稍微有一些祖上冀北的武师会两手巴子拳或者抢起来虎虎生威的通臂拳;往东南海拔1千四,祖籍海岱省的就多了,也够横。

道理也简单,山沟沟比不得省城或者早些年开埠的地方,再加上各种少数民族混居,不横连傻孢子也不给你打,更论下个夹子啥的。

康耀祖摸底很有一套,有了头唐珊珊的合作,他找了几个乡的乡长,一顿饭的事情,就把底细摸清楚了。

之前因为风声紧,很多平日里耀武扬威的山里“土霸王”,此时也都夹着尾巴做人,吃饭的家伙也都不是藏家里,而是藏山里的“避难所”,其实就是巡林时候的休息站,一般都是几个村合伙儿搭建的小木屋,能防熊瞎子和东北虎。

淡水、咸肉、老式火药和铁砂、霰弹枪子弹,也有以前本地民兵训练用的木柄手雷,上缴过一些,但总有遗留。

甚至还能有迫击炮和反坦克火箭筒,这些也都是备战时期的遗存,懒得扛下来,就留山里了。

有些山体还改造了山洞或者开凿了庇护所,里面有“锅驼机",也有最早的"特五零"拖拉机,能供电也能当动力源,后者还能改造成简易小坦克。

所以原先道上流行的"大黑星”,并非全都是"岭西科技”,东北的钳工数量长期就是冠绝全国,仅松江可以比一比。

但毫无疑问松江的钳工干这活儿属实没脑子,环境压根不允许,所以有些出国闯荡的胡子、老棒子,一般都是找老家的钳工加工一些装备。

偶尔也会带附魔,本地的各种"巫婆神汉"颇有江湖地位一度流行过请各种大仙儿。

现在倭奴闹得最欢也最野的"怒罗权”,装备清一色"嘎呀河科技”,并非是采购自闽越同行或者各种洪门天地会字头。

老家有人的好处,以一种极为微妙的形式体现着。

“嘎呀河"是满语,本意就是“彩珠河",古时"东珠",就有从这儿出的,不过时光荏苒,珍珠的产值远不如养猪。

康耀祖亲自领着人进山,路是相当的不好走,不比十几年后水泥路修起来,这光景没有越野车,富康进来直接抛锚都是大概率事件。

普桑为什么被人津津乐道?就是老普桑具备牛逼到炸裂的通过性、适应性,只不过现在显得有些平平无奇,但在当年,土老板开这车是真能开回老家,而不是找个手扶拖拉机把车从坑里拽出去。

“程爷,前面就是熊瞎子沟,往南再有五里路,那李胖子村就是了。

"“行,这一路多亏康哥,让您受累了。

"这哪儿说得上,都是给南爷办事,应该的应该的。

"对康耀祖的狗腿样,张浩程有点不适应。

不过他并不知道康耀祖也有点不适应他,因为康耀祖总觉得张浩程身上的味儿不对,可又说不上来是什么。

他总觉得张浩程有些面善,似乎是在哪儿瞄过一眼。

一路到了李胖子村,这村落背山而建,院子连着院子,形成了非常密集的聚落。

在东北很少有南方的那种独家村,原因很简单,气候环境决定的。

大雪封山之后,就需要人和人共渡难关。

“苦寒之地"放现在没啥概念,放建国前那就真是求生日常。

现在山区的地能种,主要原因就是建国后的水利工程,沟渠水库是必备的,第一波粮食增产,就是因为水利。

之后才是种子化肥。

山体改造过的痕迹也相当古老,那种大集体时期的四平八稳结构,挺有年代感。

本以为这里信号不好,所以准备了自家的卫星电话,结果没想到信号居然还行,估摸着附近哪座山头有信号塔。

快到李胖子村的时候,张浩程用方言喊了几个人过来,康耀祖没听太懂,不过有一点他很确信,这帮人里面,除了沙城那边的方言,应该还有岭南的。

有点像白话,但没有羊城那边正,更"村"一点。

双方之间交流还会用上普通话,倒是让康耀祖听懂了不少。

“程哥,要拉去大阪吗?”

“这次不用,会有'高丽仔'过来做事。”

"“我叼,南哥连'高丽仔'都有?”

“生意现在越做越大,正常的。

现在关西做'高丽仔'中介的全都往我们这里靠,'国庆节'结束了,你们也去学一下'高丽话在京都或者大阪,当个经理也挺好的。”

“那东哥嘞?”

“他不愿意动脑筋的嘛,阿南安排什么就是什么。”

张浩南从来不掩饰对本家兄弟的亲疏远近,张浩东就是最亲近的,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