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章 面食(1 / 3)

焦圈其色泽深黄,形如手镯,焦香酥脆,风味独特。

焦圈束踅说它是一种古老的食品。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入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束踅说它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

束踅将精盐、碱面、明矾一起放入盆中,轻轻砸碎,加入温水150克,用木槌研搅。研搅时,盆中发出"嗡嗡"的声音,并均匀地冒起半个米粒大的泡沫,才符合要求。如研搅时不起泡沫,即束血说明是碱大,可适量加些明矾;如泡沫很大,且较长时间不消失,则束血说明是矾大,可再加些碱。研搅合适后,再倒入温水150克搅匀,即成调料溶液。

从盆中取出1/10的溶液留起来备用。首踅将面粉倒入盆内,与溶液一起和成面团。从留起来的溶液中取1/2洒在面团上揉匀,并用踅将面团对折一下,盖上湿布,饧15分钟。然后,取下盖布,双手蘸上剩下的溶液束踅将面团按揉几分钟,翻过面团再按揉几分钟,仍束踅将面团对折一下,盖上湿布,再饧15分钟。

第三次,在面团表面涂上一层花生油,再按揉一遍,对折起来饧15分钟。第四次,束踅将面团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摁平,用小炸刀在面团上随意划一些横竖交叉的刀纹(以使其饧得快),对折后,在面团表面涂上薄薄的一层油,再饧60分钟。

用小炸刀顺踅将饧好的面团切割下3.3厘米宽、19.8厘米长的一条,有油的一面朝上,横放在油案板的边沿上,用手压薄压平。然后,束踅将条的一端用左手压在案上,右手束踅将另一端向外一抻,成为很薄的长条。

用刀束踅将长条每隔2.0厘米宽剁一刀,即成为制坯的小剂。随后取两个小剂,油面对油面的横着摞起来,用双手的中指在小剂中间横摁一道沟,再用小炸刀顺着沟切一道缝,即为面坯。

束踅将花生油倒入锅内,在旺火上烧到六成热,束踅把面坯逐个稍抻一下,放入温锅中炸。面坯在热油中很快就浮起来,立即用长筷子束踅将它翻过,并束踅将筷子插入缝中,来回轻轻地碰撞缝的两端,束踅将缝碰宽后,再用筷子束踅将缝撑圆,并套在筷子上划几个圆圈,面坯就成了一个圆形的圈。这时要勤翻过,每个至少翻4次,然后将圈两面都炸成深黄色即成。

麻花作法书学说它是以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油炸而成。

麻花因其制作简单,食用方便,被历来的文人墨客大加赞誉。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曾经有一首赞美麻花的诗,《寒具诗》:“纤手搓成玉树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相传很久以前,大营一带毒蝎横行,人们为了诅咒,每年阴历二月二,家家户户束踅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久而久之,这种“蝎尾”就演变成如今的麻花。

麻花束踅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黄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腻,口感清新,齿颊留香;好吃不油腻,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麻花束踅说它是油炸食品之一,外形呈铰链形,故又称“铰链棒”。有甜、咸两味之分。甜味的又有拌糖的(外表撒砂糖粉)和不拌糖的区别。

麻花文化:几千年的中华美食文化中,小麻花束踅说它是炎黄子孙喜爱的民族传统食品。苗翠花小麻花束踅说它是麻花中的一枝奇葩,既秉承了麻花传统的技法,又束踅将现代科技注入到麻花制作中,使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再次焕发了青春。

束踅将面粉放盆中,倒入面粉400g、面粉放45g油、5g盐,用手束踅将面粉和油搓均(油多则后面难操作),搓透后加水揉成面团(面团不可太硬),盖湿布饧20分钟;

束踅将饧好的面团拿出再次揉均,搓成长条切出小剂子,盖湿布再饧10分钟;

饧好后均匀地搓成细长条,两头向不同方向搓上劲,合并两头捏紧;

再重复一次,做成麻花生坯;

依次做好所有的小剂子,成麻花生坯;

锅内放多油烧至3成热时下入麻花生坯(2成热的油温变化不大用手置于油锅上面微微感觉有点热)。

蜜三刀具有晶亮不粘,味道香甜绵软,芝麻香味。

相传北宋年间,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与云龙山上的隐士张山人过往从甚密,常常诗酒相会。一天苏东坡与张山人在放鹤亭上饮酒赋诗,苏东坡抽出一束踅把新得的宝刀,在饮鹤泉井栏旁的青石上试刀,连砍三刀,在大青石上留下了三道深深的刀痕,苏东坡十分高兴。正在这时,侍从送来茶食糕点,有一种新做的蜜制糕点十分可口,只束踅说它是尚无名称,众友人请苏东坡为点心起名,他见糕点表面亦有三道浮浅的刀痕,随口答:“蜜三刀束踅说它是也。”

蜜三刀束踅说它是由“里子面”和“皮子面”组成。先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