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赵竑点点头,转向了下一个话题。 金陵大学堂今年择优毕业一千人左右,按照吏部的方案,有去边地的,也有在中心城市的,分布不一,但都是从底层做起,在各部堂实习半年才能委任。 “回陛下,根据各路州府需要,已经都分下去了,都是视其特长而委以官职。有少部分学生自己选择,或是经商或是自行其是,朝廷也没有强制。至于他们的官阶,比科举取士低一些,视其政绩决定升迁罢黜。” 礼部尚书朱着赶紧回禀。 薛极虽然是吏部尚书,但他是宰辅,又年事已高,他这个礼部尚书只有代劳。 “如此甚好。出去做事,总比一个个混吃等死强。” 赵竑点点头说道,忽然眉头一皱。 “西北边陲,有愿意去的金陵大学堂毕业学员吗?” 第一批金陵大学堂毕业的都是临安城的勋贵子弟,这些家伙整天声色犬马,无所事事,带坏了临安城乃至整个大宋的社会风气。 金陵大学堂都是军事化管理,希望这些家伙出来,可以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回陛下,有60多人愿意去西北边陲做事。这些人里面,许多都是家道中落,想要谋个出路。其余还没有毕业的两千人,今年有200多人去了金陵讲武堂。” 宣缯的话,让赵竑轻轻点了点头,很是有些无奈。 三千人的权贵子弟,只有60多人愿意为国效力。加上这200多去了金陵讲武堂的纨绔,即便他们都能成才,也不过是十分之一。 不过,若是有十分之一为国效力,也是一份收获。毕竟,这些家伙里面大多数人都要靠恩萌获得官职,索性加以培养为国家所用。 “薛卿,告诉宣传司,60多位去西北边陲的毕业生,以及愿意去偏僻边远地方就职的,在报纸上好好宣扬一下。对能力节操突出者,要特别注意,优先提拔擢用。” 赵竑思索着向薛极等人说道。 历朝历代,最需要的是人才,最缺的也是人才。金陵大学堂和科举取士一样,都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手段,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陛下圣明。我朝官员入仕,门荫补官比科举取士多出一倍有余。陛下苦心孤诣,这三千勋贵之后,有一成多能真正为国效力,陛下的苦心就没有白费。” 薛极感慨而言,尽管有一些奉承,也似乎是对赵竑所说的“即便是一堆垃圾也有价值”的最好诠释。 大宋到了嘉定末年,荫补出身官员占六成,科举出身官员仅仅占了三成,放眼望去,满朝官员,大多数都是荫封官,大量的勋贵之后充斥朝堂。 皇帝创办金陵大学堂的创举,他是完全同意。 “陛下,金陵讲武堂第一期剩下的600人也已经毕业,按照各边地的军力配置,四川去了300人,湖广、两淮各去了100人,其余100人去了大宋其它各路。” 谈完金陵大学堂的事情,兵部尚书宣缯,又向赵竑说起了金陵讲武堂第一期毕业生分配的事来。 根据赵竑的安排,四川是未来十年战争的集中地,金陵讲武堂一半的毕业生都去了蜀口。 “兵部安排的不错,正合朕意。” 赵竑看着真德秀和薛极,莞尔一笑。 “真卿,令郎真志道,毕业去了蜀口,你不会心疼吧?薛卿,你的孙儿薛坦,在京西可好?” 薛极的孙子薛坦去年讲武堂毕业,留在京西南路入伍。真志道年初毕业,随他去了蜀口,在利州兵器制造分司任职,专司铸造火器。 “谢陛下挂念。犬子学业马马虎虎,勉勉强强毕业。他喜欢上了那些奇技淫巧,去了利州戎司,在利州兵器制造分司就职,老臣甚是欣慰。犬子回家了一趟,弄的老臣差点不认识他。早上起来,被褥叠的整整齐齐,吃饭坐的端端正正,屋子里打扫的一尘不染。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真德秀和薛极对视一眼,真德秀先开了口。 事实上,儿子的变化,他是十分的满意和欣慰。儿子性格懦弱,去利州兵器制造分司做事,总比在前线战场厮杀强。 “陛下,老臣愚孙薛坦寄来家书,说他立志要做大宋的卫青霍去病。当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让陛下见笑了!” 薛极摇头说道,赵竑和邹应龙等人,都是笑了起来。 卫青霍去病,看来这些经过讲武堂培训的年轻人,许多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陛下,小女在金陵讲武堂授学,今非昔比,就是担心她眼头太高,不好找婆家。” 宣缯跟着薛极,也插了一句。 “好!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让他们好好干,不负韶华,不负国家,这才是大宋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