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谁要触犯律法,蒲宏、胡榘就是前车之鉴!朕绝不会妥协!” 赵竑寒气森森,群臣一起肃拜而言。 “谨遵陛下教诲!” 赵竑轻轻点了点头,看向了殿中众臣。 “蒲宏、安恭行等贪墨所得暂留置四川总领所,后有大用。” 赵竑拿起了桌上的纸张,看了看这才继续说道: “今日有一事,朕要与众位卿家商议一下。一是朕打算在西北边陲修建一座忠烈祠,来祭祀我大宋为国捐躯的英雄。” 忠烈祠?西北边陲? 赵竑的话,让殿中众臣都是一阵错愕。皇帝此举,这是又要提高大宋武夫们的地位了。 大宋以文制武,以儒立国,武将势大必遭打压,这已是大宋立国之策。皇帝如此穷兵黩武,就不怕武夫跋扈、重蹈五代军阀割据之覆辙吗? “陛下,我朝以儒立国,文治大兴,乃是祖宗之法。陛下创办讲武堂,编练新军,又让武夫掌兵,已是不合我朝规制。若是再建忠烈祠,武夫只会更加跋扈,若是兵强马壮,恐怕会酿成大祸!陛下三思!” 参知政事、帝师真德秀走了出来,肃拜奏道。 说起来,他和赵竑这个弟子之间,似乎已经有了一层隔膜,相敬如宾,亲切感全无。 “陛下,建造忠烈祠,耗费巨大,其中得失,难以估量。臣请陛下慎之。” 已升为礼部侍郎的魏文翁,也是忧心忡忡,走出来奏道。 赵竑不为所动,目光转向了兵部侍郎魏了翁。 “魏卿,你是兵部侍郎,朕想听听你的见解。” 魏了翁不得已,走了出来。 他的女婿安恭行被处置,他的几个堂兄弟高定子和高泰叔三人又各自擢升,他又是金陵讲武堂的副校长,他即便是反对皇帝的决断,以他对赵竑的了解,赵竑绝不会轻易放弃。 “陛下,建造忠烈祠,祭祀我大宋为国捐躯的猛士,此乃善举,臣议可行。至于说武夫跋扈,臣久在讲武堂,深谙学员之心。学员都是陛下的天子门生,乃是我大宋的军人,武夫割据,恐怕言过其实。如今我大宋国库空虚,要建忠烈祠,还要看户部钱粮是否充足。” 魏了翁硬着头皮说了出来,心头反而轻松了许多。 他久在金陵讲武堂,学员们的心思,他还是摸了个七七八八。要说这些家伙以后跋扈,他或许相信。但要说到武夫割据,谈何容易? 天子门生、君臣之义、师生之情。军中都是讲武堂的将领,任谁想割据一方,割据得起来吗? 赵竑赞赏地点了点头,目光扫向了薛极和宣缯。 “薛卿、宣卿,建造忠烈祠,你二人是何意?” “陛下,臣以为,若是钱粮上没有不妥,忠烈祠一事可行。” 薛极站了起来,肃拜而道。 “陛下,臣附议薛相和魏侍郎。如今鞑靼虎视眈眈,我大宋边军孱弱,建造忠烈祠,可激发将士忠君爱国之心,乃是善策。臣赞同陛下此举。” 兵部尚书宣缯,也是郑重其事奏道。 看他的样子,似乎是慎重考虑过。 “陛下,薛极、宣缯乃是误国之议,请陛下不要采纳。请殿下不要建造忠烈祠,以免失了天下人心!” 真德秀黑着脸走了出去,慷慨激昂上奏。 “臣附议真相公,请陛下三思!” 刑部尚书葛洪也走了出去,郑重其事奏道。 “陛下三思!” “陛下三思!” 临安府尹吴兢、大理寺卿徐暄纷纷走了出来,力劝赵竑不要修建忠烈祠。 赵竑怒火攻心,满脸铁青。 这就是大宋的朝堂,士大夫一家独大。这也是大宋的现实,以文制武,文人当国。 可惜,他赵竑不吃这一套。 “建造忠烈祠,旨在祭祀和缅怀慷慨赴义的爱国英烈。保家卫国、共赴国难,他们都是我大宋的英雄。不祭祀他们,难道祭祀胡榘、蒲宏这样的大奸巨恶吗?” 朝堂上一片寂静,人人垂首不语。 赵竑的心里,不由自主又闪现出那句话来: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南宋不亡,天理难容! “陛下乾坤独断即可!” 真德秀脸色尴尬,终于不再坚持。他看得出来,皇帝已经处在暴起的边缘。即便是他阻挠,恐怕也难阻皇帝的一意孤行。 况且,皇帝又没有大修宫室,耗损民力,他到底在反对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