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宁国县,黄家庄。 初夏五月,天气渐热,清晨的阳光温暖不见燥热,照耀在庄外河边的一大片田野上,绿色满目,稻谷长势喜人,无边无际,预示着今年丰收的希望。 十来个官吏模样的人拿着布尺,手里拿着鱼鳞册,不避辛劳,正在田垄上忙着测量,清丈田亩。 两个穿着公服的衙役坐在河边堤坝的老树下,靠着树身,嘴里各叼着一根茅草,懒洋洋看着官吏们在地里忙活。 “老陈,你说这些家伙上蹿下跳,他们是来真的吗?” 矮壮的衙役慢慢喝着水,慢条斯理问道。 “鬼知道。知县相公让跟着,咱们就跟着,做做样子就是。” 瘦黑衙役漫不经心地一句。 “听说整个江南东路的府州军县都在推行经界法,搞的人心惶惶,到处都是抱怨声。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割官宦豪强的肉,能不抱怨吗?换作是你,有人要把你的金银财宝拿走,你愿意吗?” 瘦黑衙役冷冷一句,嘴上的茅草跳跃。 “那咱们就这样看着,不下去帮帮忙?” 矮壮衙役心眼好些,看着官吏们在田间忙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你敢下去,明天你就得从县衙滚蛋!知县相公的话,你敢不听吗?” 瘦黑衙役一句话,让矮壮衙役马上闭嘴。 知县相公让他们阳奉阴违,他一个小小的皂吏,那里敢造次? 江南东路推行经界法,各地官宦豪强怨声载道,谁知道,这些经界所的官吏还能折腾几天? “这些衙役,让他们来帮忙,一个个却叫也叫不动,反而跟上官一样,真是可气!” 方一清抬起头来,看了看堤坝上两个皂吏,抹着头上的汗水,悻悻一句。 经界所的官员在宁国县清丈田亩,知县徐海以身体抱恙为由,让下面的典史来应付。典史经常溜号,两个衙役更是标准的看官。 “不用说,是宁国知县吩咐的。他们不捣乱,已经不错了。” 王东来在册子上记着,眉头紧锁。 自从推行经界法以来,各种阻挠纷至沓来,他们心里也是清楚。 尤其是那些家族有官员的豪族,以及那些致仕的乡宦,个个都是路子野,神通广大,还老奸巨猾,很是不好对付。 “方一清,吴海,你们看,官府的黄册上,黄振东名下只有二十顷田亩,可这几天咱们量下来,黄家最少也有六十顷。这位黄员外,可真是敢啊!” 王东来翻着册子,摇头晃脑。 六十顷田亩,四十亩匿稅,这位黄家庄庄主,可谓是胆大包天。 “都在意料之中。黄家家大业大,黄员外侄子黄汝成是宁国府知府,他家的地是多是少,谁敢查?” 方一清嘴里说着,抬起头来,看向田间地头的乡民们。 黄家庄的这些百姓,今天看起来怪怪的,似乎对他们不怀好意。 “黄家又怎么样?咱们不是照样在查吗?” 吴海收起尺子,冷冷的一句。 “到时候禀报胡相公,经界所出面,看他黄振东怎么狡辩?到时候这位知县相公,还有宁国知府,恐怕都脱不了干系!” 皇帝在江南东路为经界法保驾护航,他们还担心什么? “希望这两天赶紧量完,不要出什么事。” 方一清轻轻点了点头,众人又忙活了起来。 经界所的官吏在田间忙活,河边及田间地头,许多衣衫破旧的乡民冷目围观。他们许多人的眼里,都带着浓浓的敌意。 “这些家伙到底要干什么?” 有乡民问道,衣衫破旧,却戾气满满,似乎是乡里的闲汉。 “还能干什么?经界所的人,当然是来量一下庄里有多少田亩了!” 四旬左右的庄稼汉,骨节粗大,见多识广,似乎年少或年轻时经历过此事。 “清丈田亩!要是这样的话,咱们岂不是要吃不饱饭了?” 有半大小子懵懵懂懂问道。 “你懂个屁!咱们什么时候吃饱过饭?要我说,官府干的好,黄员外那老家……” 有面黄肌瘦的儒士嘟囔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就被一旁白发苍苍的老者打断。 “黄夫子,别乱说,你还想不想在黄家庄待了?” 黄夫子看了一眼周围不善的目光,闭嘴不语。 河边一块地头,黄家管家看了一会官吏们丈量田地,站起身来,向周围的乡民招招手,乡民们纷纷围了过来。 “乡亲们,你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