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穿越南宋当皇帝> 第14章 改革(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 改革(1)(1 / 3)

大宋立国之初,并无参知政事一职。宋太祖赵匡胤代周自立,三相并设,而不设副宰相。后由于事务繁剧,始设参知政事,协助宰相。

宋乾德二年(964年)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开宝六年(973年),参知政事始得与宰相于政事堂同议政事,职权、礼遇大致等于宰相。宰相出缺时,代行宰相职务。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以门下、中书二侍郎为参知政事。乾道八年(1172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其参知政事如故,以中大夫以上充任,员额常为二人或一人,嘉泰三年(1203年)始定为三人。

赵竑登基,建功的亲朋好友赏赐完毕,自然就是执政大臣,这也是朝堂稳定的根本。

史弥远的宰相位置,被原来的参知政事薛极代替。而一个新的参知政事位置,则被留给了真德秀这个户部尚书。

宰相薛极,枢密使宣缯,史弥远时代的宰相兼枢密使的特例,终于在赵竑朝被废除。

一个宰相薛极,一个枢密使宣缯,加上两个参知政事胡榘和真德秀,这便是赵竑朝的中枢班子。

真德秀是帝师,又是户部尚书,位高权重,占据一个参知政事的位置,理所当然。

宣缯性情直爽,尽管是史弥远的儿女亲家,但似乎可以重用。他既然是兵部尚书,担任枢密使,再也合适不过。

薛极和胡榘同属于史弥远手下“提线木偶”的“木”字辈,都是长袖善舞的聪明人。相比较真德秀和胡榘,薛极老成持重,更熟悉朝政,也好控制,列为宰相,似乎更为妥当。

这四人为执政大臣,也是赵竑再三权衡之下的产物。

至于御史中丞,梁成大这搅屎棍自然被废黜,由朝中的另外一个清流陈端常担任。立太子和宫变当日,此君表现不错,公然和史弥远廷怼,让赵竑印象深刻。

大宋任用执政,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中选任,俗呼为四入头。薛极四人都是饱学之士,资历够,引为执政

要强化君权,宰相必然不能强势。而大宋朝堂的士大夫们过于势大,必须无情打压,以免君权孱弱。

赵竑也是暗自思量。薛极入相、陈端常任御史中丞,还不是自己一句话,加盖一个玉玺而已。满朝官员,竟然没有一人敢于反对。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的父皇赵扩太过懦弱,被史弥远和杨桂枝玩弄于股掌之上,让人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最重要的是,他要这一套执政班子易于掌握,顺从他的意志改革。

来自几百年后,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个时代的弊端。

几件礼物放在书桌上,赵竑仔细观看,目光被桌上的两副水晶壁吸引。

这都是先帝赵扩的珍藏之物,按照大宋皇室惯例,皇帝驾崩,皇帝的遗物也会分赐群臣,以示皇恩浩汤。

水晶壁大如小碗,晶莹剔透,和后世的透明玻璃并无二致。

“董宋臣,宫中这样的物件多吗?”

赵竑心里真是不明白。皇帝驾崩,还要把皇帝的遗物分赐予群臣,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新皇登基,按理说士大夫们得送礼给他才是,因为他是他们的老板。哪里有老板发钱给员工,巴结员工的道理?

按照民间习俗,家里死了人,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都得送礼,哪里还有不送反拿的。

何况,这些亲朋好友还是自己的部下。

大宋的君王们,到底在担心些什么?屁股下的龙椅不稳吗?

到了赵竑这里,除了几个执政大臣,还有几个心腹重臣每人赏赐一点点,表示一下意思,其他的一概忽略。

倒不是他吝啬,只是觉得奇葩,不能理解。

这些东西要是换成金银粮食,赏赐给边军、穷苦百姓,岂不是更有用处?

“陛下,我朝江西多产水晶,经过打磨成水晶壁或水晶饰品,宫中多有此类物件,将作监也有许多未曾打磨的物件。必须要用的话,派人去拿就是”

董宋臣对水晶,倒是门清。

“很好!你随后派人去将作监,调取水晶之物,另唤懂得打磨的工匠两名,朕另有重用。”

这些天然水晶,可是制作望远镜的绝好物件。而望远镜的构造太过简单,两个凸透镜,或者一个凸透镜,一个凹透镜,都可以组成一个望远镜。

在这个时代,还是叫它千里镜吧。

后世望远镜满大街都是,但这个时代,这种简简单单的单筒千里镜,却十分有助于战场的观察。

回到椅子上坐下,拿起桌上的奏折翻阅,翻到两份,赵竑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几位参政大臣联名上奏,要封他的嗣母沂王妃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