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这是以前银州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屋里白天要点灯,屋外抬脚不见踪,沙窝窝里滚爬着无数穷苦无助的农民,形成了沙进人退痛苦无助的尴尬局面。治沙之难,难于上青天,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望沙兴叹,空怀斗志却束手无策。 银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沙造林史,昔日茫茫荒沙变为今日片片绿洲,是银州人一手一土累积、一草一木相续的生命果。 与沙抗争一代接着一代干!经过70余载赓续奋斗,一代代银州人北治沙、南治土、齐治水,把一片片大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从根本上扭转了生态脆弱的局面。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林茂粮丰、渠系配套的绿色田野,创造了从“沙进绿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建设奇迹,为秦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你驱车进入银州时,经常能看到,在近百公里的风沙线上,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见不到绿色。虽然每年发生30多次的沙尘暴已经几乎不再发生,但每年还有年扬尘天气十到二十天左右,让银州人苦不堪言。而且,据调查发现,部分林木区出现退化现象,治沙工作任重而道远! 4月4日,银州迎来一个喜讯,林向阳主任专程打来电话,告诉王鸿涛,银州50亿的治沙专项资金获批,正在拟定文件,不日将下发。 王鸿涛喜出望外,再次对林主任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既然有了钱,大面积的治沙工作便能启动了。 王鸿涛当即找来了市长陆建国、林业局局长唐保东商议治沙工作。 二人到来后,陆市长笑着说:“书记,看你春风满面的样子,是不是有啥好事?” “确实是好事,咱们的50亿治沙专项资金批下来了!治沙工作刻不容缓,叫你俩来就是商议一下如何更科学、有效的开展治沙工作。唐局长,你大体说一下整体情况吧。” “书记、市长,经过多年的治理,全市林木覆盖率从1.8%提升至30%的,林木保存面积从60万亩增加到1100万亩,境内570万亩流沙得到有效治理。我们的治沙工作,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着良好、密切的合作。飞播治沙始于银州,得益于飞播治沙技术,如今,银州有600万亩远沙和大沙通过飞播得到治理,把银州的治沙向前推进了20年,这项技术节省了一代人为之奋斗的治沙过程。” 市长陆建国说道:“成绩是有的,但是我们要看到不足,不能仅跟过去比,还要放眼全国。咱们也经常下乡,情况自己很清楚,没必要自欺欺人。现在有了钱,确实得好好谋划一下。” 王鸿涛点了点头说:“市长说的没错,跟以前相比,生态环境确实改变了很多,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努力,创造治沙市上的奇迹,不是有句话叫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银州!但是,大家有个误区,认为治沙就是造林,实际上治沙的核心是讲究风和水。不仅要管住风、保住水,让沙子静止下来,还要研究土壤、地下水、植被和生态系统。应该把治沙造林当作一个生态系统来对待,把沙子当成可利用的资源,让沙漠结出‘果实’,要和经济效益挂钩,大力发展经济林,在治沙的同时,还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市长说道:“治沙是个浩大的工程,必须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进来,今年的植树节,市政府动员了200万人次,累计植树1000万株,41家企业投资4.2亿元植绿,效果还是不错的。” “市长,全民植树,意义和形式大于成效,体现了我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但是到底能达到多少实效?最后能存活多少?我觉得,专业的事必须专业的人干,不光要种,还要保证存活率,这方面唐局长是专家,他可是全国治沙优秀代表,的得到过表彰。现在,我们有了专项资金,市委、市政府要定个目标,由林业局具体去落实,找一些植树造林的行家里手,专职进行治沙,这样不仅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还能吸纳临时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生态和社会效益双赢。” “书记,我同意你的意见。” 唐保东说道:“书记,市委、市政府制定目标,我们以各乡镇的林场为基点,给他们下达任务、指标,招聘当地的农民专职进行植树造林,年底实行量化考核。还有,要加大对林木的保护,咱们这里基本上以土葬为主,每年使用的棺材数量不计其数,银州人习惯提前准备寿材,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就地取材、乱砍乱伐,一副好的料子能卖上万块,所以不少人铤而走险,那些可都是优质树木,太让人心疼了!” 这种情况银州人都知道,甚至很多林场和林业派出所的干部职工也参与贩卖料子,蛀虫往往从内部产生。 提起这些,市长陆建国说道:“书记,不只有棺材问题,上级批示要严查别墅、高尔夫球场、豪华墓地违法占用林地草原,以及矿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