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就要有新气象。 不管是爱氏大清还是贾氏大清,军队必须是皇帝陛下最忠诚的武装力量。 所以,贾六觉得应该对军队来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就是在形式上确定新的军队指挥体系。 为此,百忙之中的他抽空在办公室草拟了一篇名为《钦定帝国将校制》的文章。 文章中提出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军事变革,大清帝国有必要实行军衔制。 军衔制自古有之,春秋时有尉,汉唐时有将校,宋代有元帅,至前明有校尉。 军衔本身更像是一种爵位授封,如明代的总旗、百户、千户实际就是一种军衔,与具体担任的职务无关,但所任职务又会相应参照其军衔。 或高一级,或低一级,不会出现总旗出任副将、总兵高职。 大清开国以来,军队体制这一块一直比较紊乱,尤其军队系统分为八旗、绿营,这就使得军队指挥系统更加复杂,军官体系也是杂乱,遍地冗官,使得军队指挥效率极其低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廷采用的办法就是给将领加领队、加参赞衔,以此明确将领指挥权。 这种做法,治标却不治本。 随着时间推移,各项弊病就跟陈年老痰一样堵得军队喘不上气来。 而且对于将领的任命,往往出自皇帝心意,这就导致很多十几岁的八旗子弟骤跃为大军统帅,不利军队的良性发展。 如明亮、如福康安、如丰升额等,都是没有任何行伍经验就被乾隆委以重任,这不仅让军队面临重大危机,也堵死了很多优秀将领的晋升通道。 那么,就有必要针对性推出军衔制这一良药,以从根本上理清军队自上而下的诸多弊端,使得军队总体效率提高,战斗力也随之提高。 贾六拟定军衔制推出后,军官俸禄也将分为职务俸禄,军衔俸禄、特殊津贴、生活补助四大块。 如此,不仅能让军官清楚自己应该拿多少钱,也能让朝廷的军费开支变得相对透明。 不过他起草的军衔制并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是将、校、尉三级。 将级为上将、中将、少将。 校级为上校、中校、少校。 尉级为上尉、中尉、少尉。 士兵为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品级方面则依九品制确定,上将为一品,少尉为九品,不设从品。 这一调整区别于文官,有很大不同。 原因是贾六希望他领导下的大清军队比旧大清军队富有朝气,如果继续设置大量从品官衔,除了增加军队太多冗官外,对军队本身的作战与指挥并无大的益处。 上将为一品,已是品级最高,再有功劳,则要相对授以爵位。 王公侯伯。 这一块,贾六当然也要相应设计,既保留传统,又有一定创新。 不然,怎么能显出他这个皇帝与老四鬼子的区别。 制度设立一只笔随便写写就可以,甚至一拍脑袋就行,大差不差就可以。 可谁任上将,谁任中将,谁只能当少校,那就大有文章了。 授得不好,有可能会引发军队的动乱。 故而军衔授予这一块,贾六得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负责。 至少,要比他有德。 至于皇帝本人是否兼任帝国军队元帅,贾六迟迟拿不定主意。 论军功,他当元帅绰绰有余,因为整个大清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比他还能打的将领。 不然,怎么他就成了大清下一任皇帝,那些死鬼只能当阿飘呢。 事实,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任何雄辩在事实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但是,皇帝本身已经是大清军政体系的一把手,再额外给自己封个元帅似乎有点不合适。 看着像小孩子过家家。 他爱新觉罗世凯又不是明武宗正德那小子。 基本的格调,他还是讲的。 所以,思来想去,贾六准备征询一下行辕几个主任以及岳父博清额,还有马上就要抵达襄阳的李会长等人意思。 集思广议嘛。 合上文稿,准备让侍卫处送到办公室交阿主任、纪副主任等审阅,如果有修改意见就附注,合理的他肯定会采纳,此时耳畔却传来震天呼声。 呼声来自临时行辕大门处。 呼声很大,震耳欲聋那种。 惊得贾六甚是诧异,赶紧带人来到门口,不等他发话,保柱就扛来张梯子请王爷登高。 贾六也不二话,手脚并用“噔噔”上梯,之后在院墙背面悄悄探出脑袋朝外瞄了几眼。 腰呈弓状。 这个姿势是有讲究的,属于标准战术性动作。 主要用于防备冷枪。 视线内,几千襄阳城的官绅百姓聚集在外,人人手中拿着三角小旗,激动的高呼口号。 皆是拥护睿亲王称帝,带领大清全国军民讨伐窃国大盗陈家洛的。 贾六顿时脸色放松,继而眉头微皱,从梯子上一声不吭爬了下来,之后一言不发就走了。 见状,花了几千两组织这次请愿劝进行动的办公室主任老阿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