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都市言情>大明皇长孙!> 第638章:洪武大典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38章:洪武大典(1 / 3)

“洪武大典?”
朱元章有些诧异的开口问道。
在刚才聊完关于神话体系编纂的事情后,他突然听到大孙要以自己的年号为名,编纂一本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为一束,母厌浩繁。
编纂完成后的典籍,便叫作洪武大典。
朱英点头道:“孙儿想要拿出一万万贯宝钞经费用作于此事。”
“不仅仅是大明国内的学术知识,包括海外各国,也都纳入其中,孙儿将会传令此番下西洋的官员中,让他们也进行收集和辩证。”
这是永乐大典来的灵感,但朱英可不想仅仅只是按照永乐大典的方式。
这次要修建的洪武大典,并不会有完成的日子,而是会一直的编纂,不断的更新,累积全世界的知识纳入其中,打造出一本世界概念的百科全书来。
朱元章拍了拍大孙的肩膀,心里中很有感叹。
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大孙为自己所做之事,命名洪武大典,是为他的名声。
“这是个好事,倒也不必安排在咱的头上,咱的名声是怎样的,咱自己心里知晓,也无所谓了。”
“有时候太顾忌这些,反倒是让自己束手束脚的,不若是放在大孙你的身上。”
朱元章很清楚,编纂大典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且还要把海外的知识都纳入进来。
单单是大明国内,知识就已经如烟浩瀚,更别说海外了。
其中翻译就是个很繁琐的问题。
只是听着大孙的想法,就知道这本大典编纂出来之后,就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如果要来类比的话,已然是相当于泰山封禅了。
当然,这个泰山封禅对比的是秦始皇,汉武帝这些,而不是宋真宗把泰山封禅拉低逼格后。
且就本身的意义来说,大典更具有实际作用。
在文化的传承之中,于信息并不发达的现在,很多典籍在出版之后的数量并不多的,有些甚至只有手抄的股本,并非是什么书都会大量的拓印。
包括大明如今,因为经历元末乱世的缘故,导致大量的书籍损坏,遗失,许多珍贵的知识传承就此断绝,或是在断绝中。
其中主要是经、史、子、集中,一些曾经博学大家的注释。
而天文、地志、阴阳、医、卜这些,更是孤本传承,最是容易遗失。
全部收录起来之后,首先就是这些知识更加容易传播了,甚至于可以分类之后大量拓印,让学习其中知识少走很多弯路。
文化知识,才是文明发展的基石。
只有强大的文明,才能够有更加长远的寿命。
定下为洪武大典,则洪武之名必然传响千古,乃至于后世万代。
这份荣誉,朱元章更希望留给大孙。
朱英语气坚定的说道:“爷爷不必这样,此书孙儿有生之年,会一直的编纂下去,则便就相当于孙儿的名讳也会记载到历史之中。”
“这本就是现在洪武年间编纂的大典,自然是以洪武为名更为合适不过。”
“此事爷爷就不要跟孙儿争了。”
朱元章没得办法,只能是听从大孙的安排。
这件事在第二天的早朝上就进行了宣布,并且要刊登上邸报传告天下。
在洪武大典这件事上,首先就是需要大量的编修人员。
翰林院可算是有事情做了。
历史上的永乐大典总编是解缙。
现在的解缙已经是跟随朱允炆一起去到了占城。
解缙去占城,是黄子澄劝说去的,本身现在还有些好大喜功的解缙,自然想要更加放开的施展心中抱负。
有了前面倭国的见证,解缙自然也想如同夏原吉那样。
虽说去了还有黄子澄压在头上,但定然也是顶尖的官员。
朱英其实也可以把解缙给召回来,跟历史上编纂永乐大典那样,不过仔细的想了想,还是觉得没啥必要。
因为按照朱英的想法,对于这次的洪武大典要更加的精细。
总编的事情,朱英是打算交给刘三吾。
就现在的文人来说,不管是资历还是名头,包括是自身的文学涵养,刘三吾可谓是无出其右。
即便是现在的刘三吾年纪已经是很大了,可是他的眼神里并没有浑浊之感,头脑也很是清醒。
且到了这个年纪,大半截身子都入了土,唯一执着的就只有学问二字。
想来他会把自己毕生所学都放入其中。
接到任命的刘三吾,整个人可谓是感激涕零。
奉天殿上,当朱元章说让他来总编此事时,刘三吾整个人都在颤抖。
这般大的年纪,真担心就会这么抖出问题来。
刘三吾行五体投地大礼,语气坚定且激动,发出如同誓言的声音:“洪武大典之事,臣必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个时候的刘三吾,如同是找到了自己生命中最后的光荣。
他一辈子钻研在学问之内,从元朝到如今的明朝,历经几乎一个世纪。
所有的文官,都对刘三吾投去羡慕的眼光。
同时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