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似乎格外的冷,才刚刚进了十二月中旬,北京城的上方便飘起了雪花,端的是极为好看。. 但是这种美丽的背后,隐藏着致命的危险。 连日以来,温度不断骤降,连续几天北京城下都发现了被冻死的乞丐。 首都尚且如此,地方上可想而知。 ... ... 乾清宫作为皇帝的寝宫,在营造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取暖的问题,因此在乾清宫的地砖下面留有火道,这个火道会一直延伸到外面,人们在外面生火,从而将热气通过火道传回给乾清宫,借以达到取暖的效果。 这种取暖方式被称为地龙。 不过铺设地龙是非常消耗人力物力的,即便是朱由校的乾清宫,也不能全部覆盖,只有几间暖阁铺设了地龙而已。 其余的地方,还是要通过炭火取暖。 "皇爷,熊大人向您上了请罪的折子。" 王安毕恭毕敬的向朱由校呈上了一封奏折。前些天左光斗归京的时候,已经向他言说过这件事,因此也并不意外。 简单拆开看了一眼,眉头一挑,便将信件扔到了不远处的火盆之中。 熊廷弼在心中诚挚的向朱由校请罪,请求削去自己身上的太子少保衔,但仍请经略辽东,他想戴罪立功。 "传旨熊廷弼,削去他半年俸禄。辽东巡抚袁应泰,削去三月俸禄。" 朱由校淡淡的向身后的王安吩咐道。 饶是知道朱由校不会怪罪熊廷弼,但是王安仍免不了苦笑一声,皇爷对这熊廷弼真是爱惜的紧。 "奴婢知晓了。" 按照熊廷弼所说,他已经再度加强了辽东的警戒,并且通过他几次小规模的试探,他判定辽东在今年冬天乃至来年开春之前都不会有任何动作了。 前些日子的掠夺,使大金恢复了些许元气,他们此时的后勤压力得到了大大的缓解。 并且今年的冬天有些格外的寒冷,即便是在辽东自幼生长的女真人在这等严寒下,也提不动刀,他们也想待在温暖的大帐里。 良久,朱由校轻轻吐出了一口气,如今大明实在是内忧外患,容不得他半点马虎。倘若建奴就此消停一段时间,倒是正好能让朱由校腾出手来整顿国内。 "徐光启在忙什么?" 沉思许久,朱由校突然想起了徐光启。 "皇爷,徐大人近些时日还是一门心思扑在兵仗局上,好像是徐大人的故友前段时间到了京城,徐大人与他整日待在兵仗局中,常常数日才回家一次。" 王安略微思考过后,便给出了朱由校答案。 他知道朱由校对于徐光启等人的看重,因此对于几人的动向也格外的关注。每天都有东厂的人向其汇报几人的近况。 "哦?徐光启的旧友?" 朱由校先是自语了一句,随后脑海中便浮现了当日在南河子与徐光启的奏对。 当日徐光启对他奏明了如今火铳遇到的难题,并提到了他已经派人去请他的老友。 他隐隐约约记得,徐光启口中的那名旧友叫做毕懋康,被徐光启特意喊来一同改进火铳。 这位可是历史上有名的火器专家。 这段时间由于西南战事以及宣府战事的原因,他都快把此事忘在脑后了。日后定然要找个时间,见一见这传说中的毕懋康。 "皇爷,可要传旨徐大人,令其进宫?" 王安小心的看了一眼朱由校的脸色,随后问道。 "算了吧,改日吧,朕只是突发奇想。" 朱由校愣了一会,便摇了摇头,他只是突然想起了徐光启。 毕竟农作物一事是由他牵头的,他想要问一问徐光启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不过他思考了一会便自顾自将这个念头从自己的脑海抛去,若是有好的办法,恐怕徐光启早就呈上了。 "令顺天府尹搭建粥棚,开始施粥吧。" 北京城外的情况自然瞒不过朱由校,他定然不能坐视还有乞丐们在这严寒的冬天因为寒冷和饥饿而被夺去生命, "爷,昨日城中就有一些大户们和勋贵们在做此事了。" 并不是所有富商们眼中都只有利益,事实上每年冬天北京城外都有一些勋贵们自发的组织施粥,照顾一下北京城外的百姓们。 "哦?都有谁?" 朱由校颇为意外的点了点头,他还真是第一次听说此事。 "勋贵们由英国公挑头,几个城门外都有粥棚。国丈爷虽然未曾出面,但是也派了府上的管家在城外施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