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皇帝呢?一想到这点,朱元璋锐利的眼刀就一个劲地往朱棣身上飞。 朱棣默默缩在自家大哥的身后,隔三差五就要来上这么一遭,他习惯了。 中唐。 白居易道:“杜工部正直无畏,为救宰相房琯直颜犯谏,可惜啊……”先君不听。 元稹素来知道好友的性子,闻言便打趣道:“若是你便不谏吗?” 白居易洒然一笑,一派清正:“当然要谏,在其位谋其事,我等既在朝为官,自然要劝谏君王,为民言事。” 元稹也是这个想 法, 但还是忍不住半是打趣半是感叹:“伴君如伴虎啊!” 白居易摇头一笑:“陛下圣明, 必不会如此。” 洛阳。 听到这里的李白叹了口气,沉默地和对面的杜甫碰了个杯,如太宗那样善于纳谏的明主,再难求了。 杜甫也没有说话,他没想到,未来不仅是自己仕途蹭蹬,连大唐都风雨飘摇。自小受过的儒家教育让他心情沉痛,自己的遭遇,国家百姓的遭遇一齐压在他的心上,青年人朝气的面庞忽然添了几分愁苦。 【贬谪的路上,他回到羌村与家人团聚,写下了有名的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他似乎总能从一家一姓的遭推己及人,于是他的诗里不仅有自己的悲伤,还有百姓的血泪。《望岳》的凌云之情,好似竟是一场梦了。 这样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大家初中早已学过的又一经典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名篇一首接一首,可众人早没有看李白诗时的兴奋,他们半是期待,半是不忍地往水镜上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杜审言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茅草屋怎么能挡住凛冽的寒风呢?他的孙子,竟落魄到住草堂,还被村中的小童欺负,屋里连块全然挡雨的地方都没有! 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他忽然愈发能明白那《登高》诗里为何会被解出那么多悲意,家国动荡、亲朋分隔、贫病潦倒......桩桩件件又是如何能承受? 太极宫里的李世民同样也是这么想的,他顺着水的展示快速读着。 读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时,他难掩气愤;读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时,他痛心杜甫的遭遇; 读到"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时,他想起安史之乱里千千万万个如杜甫一般的百姓,叹息流泪。 “国家动乱,给百姓带来的了多少苦楚!难怪杜甫诗里写得如此伤怀,再心性坚定的人,都忍不住倾颓吧!” 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错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李世民越念呼吸越急促,短短几句念罢竟然至于瞠目,他忽然觉得自己小看了杜甫,小看了那一句"诗圣"。 推己及人已是难得,动乱之中写一姓遭遇概及百姓也是诗家笔,可是杜甫自己居所残破、潦倒不堪,竟然还想着大庇天下寒士,甚至为此不惜甘愿自己冻馁至死,这是何等的圣人心性?! 堂下的魏征等人俱是面露动容,杜甫穷困至此,却仍有如斯心性,贤良至此,若是安平时日,入朝为官,必是万民之幸。 “杜甫,无愧诗圣之称。”房玄龄对着水镜遥遥拱手 。 “有诗家如此, 大唐之幸。"长孙无忌亦是拱手。诗已难得, 更难得的,是那一片纯然的忧国忧民之心。 未央宫。 刘彻敛眉,一声感慨:“后世出了个好诗人。” 他虽然更喜欢李白的惝恍之思,可没有人看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能不动容。 他是君王,富有天下,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至诚,他自认尚难企及。 看了一眼堂下同样有所震动的司马相如,刘彻再次摇了摇头:“汝不及也。” 正被结尾几句震住忍不住有些鼻酸的司马相如:...... 陛下我早就有自知之明了您能别看一次说一次吗? 他本来打算闲时也学着写些诗,杜甫的诗可学性就很强嘛!现在......呵呵,他敢肯定他家陛下看了敢说一句东施效颦。 不写了。 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