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渊看着明楼,不解道:“活字印刷先做好字模,然后排版,难道不比雕版更快么?” “木版一天雕两到三页,活字只要把几百个常用字刻出来,一天至少能排四、五十页的版,效率高出几十倍啊!” 明楼看着秦渊一本正经的样子,有些疑惑:“你小子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 “啊?”秦渊更懵了。 什么情况? 书里的记载出偏差了? 秦渊仔细想了想,没毛病啊,活字印刷术确实比雕版好用,也更先进呐! 明楼也是一头雾水,他不相信秦渊会不知道这事情。 但看秦渊这一脸懵逼,很是震惊的样子,好像是真的不清楚,这活字印刷术的问题所在。 只得缓缓开口道:“若是想要用这活字印刷术,排版的工匠就必须要是读书识字的人。” “而雕版印刷的工匠,不需要认识字,只要照着文稿的样子临摹下来就可以了。” “单单这一条,活字印刷的所需要的工匠工钱,就远超雕版印刷的工匠。” 秦渊点头道:“原来如此。” 这个问题,他倒是从来没有注意过。 还真是个麻烦。 排版必须要请一些读书识字的人,还得有专门的人校对。 无形之中的确增加了不少成本。 明楼又接着说道:“再说了,小渊子,就算是有认字的工匠负责排版,这活字印刷也不容易。” “活字字模小,很容易损坏,而且,你想要控制每个字模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花大力气。” “而且,在试验的时候还发现,这活字字模在排版时,往往凹凸不平,行列不均,用这个办法印出来的书,实在是非常粗劣。” 秦渊闷声道:“这倒容易解决,是字模的问题。” “泥的木的不行,用铜字、铅字就没这个麻烦了。” 明楼摇头道:“你说的这个,老夫也让他们试过,不过结果并不理想。” “铜模也好,铅模也罢,制作起来非常不易,更别说还要统一的制式和规格。” “而且,就算是制好了,也很难用墨。” “这些其实都不是什么问题,也可以想办法摸索解决。” “最大的麻烦还是出在了印书上。” 秦渊愣住了,印书能有什么问题? 技术纯熟了,不应该渐入佳境么。 明楼接着说道:“小渊子,你着相了!书可不是纯字,还会有插画,如此一来,活字印刷便无用武之地,还是只能用雕版!” 秦渊琢磨了下说道:“这似乎也不是太麻烦……” “老夫还没说完呢。”明楼悠悠道:“雕版一次雕刻,只要雕版不坏,大可随意印制。” “可若是活字,今年印一百册,明年印一百册,这排成的版面是留着,还是毁了?” “若是留下,则字模的成本远高于雕版。” “若是毁了,则重印的时候仍需要重新排版。” “你这活字印刷术,虽然听起来很简单,很便利,但实际用起来,可谓是似简实繁,终不及雕版易用。” “而且,雕版印刷若是能找到能工巧匠,还能将书籍上作者的笔锋神韵全都刻出来,以供后来人理解。” “可你这活字印刷,各个字形,毫无联系,实在是太过突兀了,看起来实在是别扭。” “这样的书,不会有人买的。” “所以啊,小渊子,你若是没有别的计划,这活字印刷术的研究还是停了吧,从实用性看比雕版印刷术差远了。” 听着明楼的话,秦渊反复想了一遍。 看来这活字印刷估计只能用在时效性比较强的出版物上,比如说报纸之类的。 如果印大部头的正规书,长年出版的经典书籍,确实是比不上雕版。 难怪前世的历史上唐代发明了印刷术,北宋就有了活字印刷术的记载,可是直到清末,还是传统的雕版印刷占主流。 这并不是古人想不到,又或者是不知道这个东西便利。 而是真实的使用情况决定了印刷术的发展。 在这个讲究字型笔顺的年代,这活字印刷术还真有问题! 秦渊不禁感慨道:“难怪世人总说,实践出真知。” “是我太想当然了。” 呃…… 什么情况! 这时候,这小子不该微微一笑,得意万分地掏出自己,围绕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