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玄幻魔法>至尊曲> 第六百零五回 入静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零五回 入静法(1 / 3)

修道入静有三法,第一为损止入静法。

太上老君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所谓损者,在太和静功修练而言即是减少念头,减少一切负累,减少一切心理负担,减少不必要之人际关系等等,此须分两方面而言之。

其一,于具体静坐时而言,修练之先,要把须要做好的事情事先办好,须要考虑好的事情先考虑好,以减少心理负担与牵挂,以免到静坐时又牵肠挂肚,两相失误,而且能够专心专意,又有足够的空余时间去修练静养功夫,这样心中不抱负担,用“损”法减少各种静坐负累,然后方可安安心心,无牵无挂的去正式静养练功,这样行功之先就杜绝了诸多不必要之烦恼,杜绝了杂念产生之根源,自然易于入静。

以上是仅局限于实际开始静坐之时的“损”法,但是,损之一法可大而化之到各个方面,须知修练一事并不是练功时就静一静了事,而是在平常生活之间亦要保持此身心皆清静之心态,毕竟对于大多数练功者而言,练功之时间远比平常工作学习应酬之时间少得多。

若只练功时才静养身心,而在平常之际又放纵念头,大喜大怒,大悲大恼,岂不把练功时积累的静养功夫冲消无余。

在平常生活中如何损?若以“清”为标准,生理上,须饮食清淡,少吃荤腥等刺激之物,以素食为主,当然也要注意营养。

呼吸的空气要清洁,性生活上青年人要节制,中老年要需戒绝;行功期间饮酒更需戒绝,不可做强度极大的体力劳动等事。

心理上不可异相天开、妄念不断,不可对某事物太痴迷,所谓玩物丧志也,如此等等。

若以“少”为标准而言,则须减少各种不必要之应酬,不必要之知识,不必要之思想,不必要之念头意识,使心尽量做到无牵无挂,坦坦荡荡,平和安然。

以上损法修练务必在生活中也锻炼运用得纯熟自如,凡可损者,皆随时损之,去之,以尽于无为也。

以上损法并不能完全减除杂念意想,因为大脑神经运转,思考念头起伏,已成惯性,平时犹未觉察,一但入静,因心中有初步之清静态,故反而能体会到念头之起伏,杂念之纷芸,因此,必须接损之法再用“止”法。

何谓止,止者,停止,停顿之意也,在实际太和静功实修中,待用损法以后,念头已较少,然后,这样前念已过之时,使吾之心神意识突然打住,停止于静止之态,这样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即得清静。

然后守此清静,止于此清静之地,心中亦微微有丝醉意,感觉五官六识混同一体,自身心神如婴儿熟睡般恍恍惚惚,这就是“止”法。

但是“止法”不仅仅只用于太和静功修炼之时,必须把“止”字法应用到生活的极细微处,把“止”诀用得纯熟自如。

须知功夫之长进,关键就在于修练者平常日用之际的修心养性之工夫深浅如何耳!

“损止”之法乃有意之法,犹如两人在吵架难分难解,闹得不可开交,旁边添上一个强制劝和止念之人,三人闹作一团,固能保一时平安,但莫免手段太拙。

二、导忘入静法

所谓导者,乃顺心中念头起伏自然把这个念头引向清静之地,练功伊始,可以想象万物未出生之前一片虚无,空空洞洞,也可体察身边各静止的物体,眼前的空虚,体察观照这静默之机,如此之后,再反观于自身,使吾之心神与这静默之机契合,自可获得内心世界之清凉宁静

必须注意的是:此法需要一定悟性,才能掌握好,因为此法虽是有为,其实无为自然之旨深契其中,只可神悟,贵在有意无意而行之,方能得其机趣,因为所谓“导”者,并不是又产生一念头去引导原来之浮思意想,而是那少许念头顺自我起伏之自然而归入清静之地。

心中虽能清静,但终究还有一念,未能忘我,同时,有些初学者也许还有微微杂念。

故必须接着用“忘,就是把这所有之念头忘得一干二净,甚至把这“清静”之念也忘得一干二净,不知己在行动静坐,如同无心之人,诀曰:“忘其精相合其细相,忘其微相,合其无相,忘无所忘,寂无所寂,浑然无我,湛然常寂,与道合真”。

当杂念来时,用微意收归于“忘境”之中,一忘,念自无。

此需行者有一定悟性,方可领会,忘者,非枯木顽石之寂静之忘也,乃是将杂念之境移入更高层次的清静之静,忘也含合之意,即用清静之境界与杂念相合,然后如火炉雪般化掉所有杂念,如此一合一化一忘,层层递进,直钻至无相之相,后天形色全部忘掉,忘者,乃忘形忘色、忘气、忘声、忘相也,合者,合于虚,合于清静。

忘字还有一层含义,即随修随忘,不可执着于眼前之功修,达到这一层次,要打破这一层次,进窥更高层次,故曰:随修随忘,得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