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决?”
“原来是打遍天下各路高手,百万军中第一人的陈施主到了!”
“陈施主武道通玄,难怪能一眼认出心意把的架子。”
“延通师侄败在陈施主手下也是理所应当,毕竟施主已经是得了道的高人,与我佛一样都是肉身神圣。”建德大师估计是听过陈决的名号,微微行礼,邀请陈决走到了石庙边上的几张石凳上坐下,继续俯瞰那几位青年僧人在
而陈决也是出于好奇,以天人感应去观察了一下这位建德大师,他发现这位建德大师身上同样有着浓烈的精神烙印。
那是与延通和尚一样的虔诚礼佛的“诚”,不过眼前这位高僧的“诚”更加浓烈。
除此之外对方身上的功夫显然也练到了极为高深的地步,虽然没有抱丹坐胯,但是对方一身气血内敛,显然也是半只脚踏入了“无色无相”的佛门舍利子境界。
这位高僧的修行道行之深,估计怎么着也在降了一半白虎的李味之上。
“没想到少林寺里还藏着这样一位得道高僧!”
“清苦离世俗,这是走的禅武合一的路子吗?”陈决心下好奇,打量着石庙内的环境。
陈决发现这石庙内除了几尊泥塑佛像供着之外,就再无旁物,连电线都没有通。
比起下方的少林寺景区里络绎不绝的香火,和金碧辉煌的环境而言,这山顶石庙完全就是苦行僧才能忍受的住的清贫之所。
而下方那几位年轻僧人在把一茬麦地割完之后,就慢慢收拾粮食,等把粮食收好送入石头垒建的谷仓地窖,拿着镰刀走了上来,然后又换上了锄头,开始在石庙面前的平整泥土地上开始撅土刨地。
四个年轻僧人收握锄头,开始一寸一寸地拿锄头犁地,烟尘泥土在平台上飞散,陈决认出了这是心意把里的“撅锄头”的行功架子。
“割麦架,撅锄头!”
“建德大师,你这几位弟子是把武功都融进了农事之中,农武合一,练功养性,真是高明的功夫!”陈决看了一会儿就认出了里头的名堂。
就像是古时候在乡下练功的民间练家子,习武只是一时,大部分都要从事农忙耕种填饱肚子,一边种地一边把武功融进了日常的农事劳作之中,割麦子、撅锄头,每一下都是在练功修行,等到修行有成了出山之后打败各路高手,然后再对同行谦虚地提道:“都是些庄稼把式。”
这门少林镇寺绝学的“心意把”里就藏着类似的农武合一的修行立意。
毕竟古时候的僧人,没有像现在这样能接受如此多的游客、香客的供养,大部分还得靠自己种菜耕田养活自己,日子也算是过得清苦。
甚至动不动就要灭顶之灾,只有这般藏于山野耕地种菜,暗中参禅礼佛才能逃过一劫。
“陈施主过奖了,都是些日常普通劳作而已。”
“心意把这门功夫太过歹毒,必须以佛法消磨里头的戾气。这些弟子白天劳作磨去身上多余的精力,晚上再诵读抄录经文,参禅礼佛,每日反复,保持知行合一。如此才能有朝一日达到明心见性的我佛之境。”建德大师双掌合十地佛号了一声。
他口中提及的“明心见性”就是佛门最高深的修行境界,也是六祖坛经中提及的那句“明心则见性,见性则成佛”。
释迦摩尼是如来佛祖,“成佛”的意思是向释迦摩尼的境界看齐。
陈决虽然结了金丹,肉身已经是与传说中如来佛祖一样的四十颗牙齿平满如雪,但是他的道心未立,现目前还处在红尘炼心之中,只能算是得了“如来”的身体,却没有能与“如来”比拟的大智大慧。
……
坐着陪这位建德大师观摩了一下他门下几位弟子的修行,建德大师便起身邀请陈决往石庙后的一块突出悬崖的巨大岩石上
走了一趟。
陈决打量了一下这悬崖飞岩的环境,迈出去几步下方就是几百米的深渊,摔下去就是粉身碎骨,如果在这个地方经常练功,应该有几分“盗天机”的立意,能大幅度提升人的意志力和武功。
“陈施主,这里是贫僧日常练功修行的地方。”
“之前未见施主,只是单纯从延通师侄他们口中得知,以为施主你也是位武艺高强的习武之人。没想到今日得见,施主竟然已经是见了我佛的道门高人!”
“自古就有佛本是道的争论,道门的三丰祖师也提及过三教本来是一家。贫僧自入寺以来,修行四十余载,从未见过像陈施主你这般的肉身神圣,今日得见一时惊为天人!还望施主不吝赐教,与贫僧切磋一二,解一解贫僧心中的知见障。”建德大师一边说道,一边冲陈决深深施了一礼。
按理说到了他这个年龄的出家人,应该不会再在武学上有争强好胜的念头。
估计是见到了陈决的肉身境界后,一时之间心中升起了疑惑,就像他提及的“知见障”一样,知道了、见到了陈决堪比“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