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朱元璋第一次如此直白、直接的评价燕王朱棣,或许是燕王朱棣已经不在,这让朱元璋说话时少了很多顾虑。
皇太孙朱允熥曾经看过不少明朝的史书,正史、野史都有,因此对燕王朱棣算是有个了解。
尤其燕王朱棣还是后世的永乐大帝,关于永乐时期的史书更是数不胜数,通过大量史料的研读,皇太孙朱允熥自觉比朱元璋这个做父亲的更了解燕王朱棣。
历史上由于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在薨逝之后不得已将皇位交到太子朱标的二儿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
建文帝胆识谋略比不上朱元璋,学识、目光比起太子朱标还略逊一筹,因此建文帝朱允炆不合时宜的削藩政策引起了众藩王的不满,燕王朱棣就是在这个时候借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起兵谋反,一路攻入应天府,夺得皇位,开启了永乐大帝的时代。
不得不说永乐大帝是有两把刷子的,在永乐大帝的带领下、统治下,明朝比建文帝时期强的不是一丁半点,除了国富兵强之外,永乐大帝还四处征战、封狼居胥,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即便是皇太孙朱允熥也承认永乐大帝的胆识和智慧,而且朱允熥深知永乐大帝朱棣并不是只善战,他还有治国理政之大才。
只不过燕王朱棣和太子朱标的性格不一样,处事的手法不一样,自然在他们的治理下出现的局面也不一样。
这个时代的燕王朱棣缺的就是一个机会,他不乏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缺的是一个登上帝位的机会。
如果历史按照正常的进程行进的话,燕王朱棣终会成为永乐大帝,但朱允熥的穿越改变了历史,也改变了这一切,因此在这个时代燕王朱棣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死路一条。
不待皇太孙朱允熥回过神来,朱元璋又接着开口询问朱允熥道。
“熥儿,你说燕王朱棣镇守北平、割据一方,他过的不好吗?”
“为何他要和乃儿不花勾结?一起对付晋王朱棡和宁王朱权啊?”
“如果燕王朱棣这次没有通敌叛国、也没有在咱的背后做那些小动作,那北伐蒙元一战结束后他该是何等的荣耀?”
“单凭燕王朱棣的实力,他一人就能擒住乃儿不花旧部,攻下鞑靼地区,北伐蒙元凯旋之时他又能升官加爵。”
“看着燕王朱棣给咱打下的江山,咱一高兴没准又把其他地方划归给他。”
“如此一来燕王朱棣的实力越来越强大,手里有着花不完的银子,私下里养着精兵强将。”
“届时咱就算再对他不满,再看他不爽,看在他是咱家老四的份上咱也能忍着他,顺着他。”
“咱都做到这个份上了,燕王朱棣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听到朱元璋说的话,证实了皇太孙朱允熥心里的猜测。
朱元璋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懂,他只是藏起来不说而已。
就拿燕王朱棣私养精兵强将来说,这事儿知道的人没几个,就连皇太孙朱允熥还是因为预知了历史的走向,预知了燕王朱棣未来的命运才知道的,而朱元璋随随便便就将此事说了出来,足以证明朱元璋一直在暗中调查着各方的势力和动向。
最近几年没怎么听到锦衣卫这些人的出现,皇太孙朱允熥都快忘记这些人是朱元璋爪牙的身份了。
原来锦衣卫不是不出现,也不是不再行事,只是没在他朱允熥的面前出现而已,事实上他们还是一如既往的追踪、调查着皇宫内外、朝堂内外以及各地藩王的情况。
意识到这一点后皇太孙朱允熥突然觉得面前的朱元璋有些陌生了,不得不说朱元璋真的藏的好深啊!
得亏他朱允熥站在了一定的历史高度上,有着现代人的思维,平日里为人行事靠的是自己的良心,一直本本分分做人处事,但凡自己有二心、有异心他都不一定能取得朱元璋的信任,得到朱元璋的信赖。
意识到这一点后皇太孙朱允熥深信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个道理。
不论他现在得到的朱元璋的信任,还是他现在拥有的功成名就都是他靠自己的智慧、谋略得来的,是他朱允熥应得的,任何人都没有借口和权力拿走,哪怕是专制、强势的朱元璋,他都找不到机会对付自己。
回过神来后皇太孙朱允熥自信一笑,他看向朱元璋回答朱元璋道。
“爷爷,人都是贪心的,永远都不会满足于现状。”
“有了好的东西就想要更好的,有了多的就想要更多的,哪怕是孙儿也不例外。”
“孙儿不嫌银子多,也不觉得银子多了烫手,孙儿也想要很多很多的银子。”
“有了数不清的银子之后孙儿躺在豪宅的大床上睡觉、吃好吃的,穿好看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最好不用工作、不用处理公务,就一直吃喝玩乐,享受生活,这就是孙儿最想做的,也是孙儿做想要的。”
“孙儿没有爷爷那么远大的志向,不想没日没夜的困在公务和奏折里面。”
“最好的就是父王和爷爷两人处理公务,批阅奏折,处理朝政大事儿,给孙儿和大明的老百姓提供一个安定、和平、和谐的环境,让孙儿有更多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