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问鼎十国> 第五十二章 用人不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二章 用人不疑(1 / 2)

凉州武威城。 李处耘看着面前的使者,眼睛微眯。 潘罗支的使者是他族中最受人尊敬的普摩和尚。 普摩和尚一脸的和善,肥肥胖胖的,好似弥勒佛,双手合十作揖道:“与中原为敌是折捕嘉施野心所致,并非凉州诸部之意。节度天威,折捕嘉施兵败身死,我部族长现已取代折捕嘉施,成为凉州诸部大首领。大首领向来敬慕中原,愿率凉州诸部归顺天朝,受节度调遣……” 普摩和尚此话一落。 龙旭、牛天金、阿喻丹三部族长皆是大喜,想不到这赌上族部气运之战,会赢得如此干净利落,只是短短几日就抵定了胜局。 他们忌恨极深的折捕嘉施直接气死了。 大感快意。 对于李处耘敬畏更深。 阿喻丹兴奋挥着拳头说道:“节度,如此一来,凉州皆在我们掌控之中,不如调集兵马协助天子夺取河湟之地?” 阿喻丹见局势大好,已经完全倒向中原了。 凉州的这点功劳,满足不了他的胃口,有了攻入河湟的心思。 李处耘澹然一笑道:“大首领的心意在下收到了,能够免去兵灾,对于凉州上下百姓族民,亦是天大的好事。这样吧,凉州稳定重于一切,冬季即将到来。普摩法师,劳烦你回去禀明大首领,让他散兵各回族部,以抵御寒冬。若他想来与本帅一见,亲自前来便可。” 普摩和尚面色坦然,恭声道:“贫僧领命!” 他并不知道潘罗支的意图,真以为潘罗支是真归顺。 阿喻丹见李处耘如此处理,神色微微一变,已经想到了问题所在,不敢多言。 李处耘目送普摩和尚离去。 在凉州待了大半年,李处耘对于这里的情况有着一定了解。 这谁都可能降,唯独已故的折捕嘉施或者现今的潘罗支可能性不大。 此番中原重新占据凉州,不可能继续依照吐蕃旧制来治理的。 这汉唐故地,当有汉唐故地的风采。 凉州境内所有的部族都将打散覆灭,以城、县、村而居…… 哪怕从事畜牧业的百姓,也必须去族部化。 这是必然的结果。 这种情况,对于一些中小族部乃至于寻常豪强影响不大,他们手中本来就没有站得住脚的实力。 归于中原,从一个族长转化为一个地方官员或者将军。权势会受到一定影响不假,但得到的并不少。 等价互换,并非不能接受。 可潘罗支这种级别的豪强,就没有等价交换的资格了。 他们的地位等同于地方小诸侯,属于直接打压的对象,一旦投降几乎不可能重新掌控权势。 朝廷也不会给他这样的人,过大的权力,甚至有可能将之调入汴京享福。 这种待遇潘罗支不会想不到。 除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潘罗支不会轻易接受将他的族部打散,成为地方将官,或者领着俸禄去汴京享受的。 财富对于享受过权利滋味的人来说,微不足道。 李处耘并没有让眼前的胜利迷失了双眼,深知潘罗支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此刻的投降,很大可能是别有用心。 ********** 汴京皇宫。 “好,好,好!” 罗幼度得到李处耘的战报,兴奋起身,连说了三个好字,高声道:“五百破五万,李正元这一仗堪比合肥城下的张文远!打得真漂亮……” 正元便是李处耘的字。 枢密院的魏仁浦也忍不住赞叹:“李节度这一仗打得精彩,打出了朝廷的威风,直接稳定了凉州的局势。” 赵普厚着脸说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陛下目光如炬,从诸将中选出李节度担此重任,臣下佩服……” 罗幼度嘴角微翘,没有理会赵普,继续不吝啬自己对李处耘的夸赞,道:“不止如此!关键是他取得大胜之后,并未心怀骄意,能够冷静地分析局势。” 魏仁浦问道:“陛下指的是潘罗支?” “当然是他!”罗幼度道:“此人朕见过,野心十足,并非轻易妥协之辈。” 其实是因为历史上潘罗支就玩过诈降这一招。 不过他对付的是定难军的李继迁。 让宋朝头痛的李继迁,便是率兵攻入凉州,中了潘罗支的诈降计给杀死的。 潘罗支野心极大,不会甘心轻易地交出自己手上的权力。 “以枢密院的名义修书与李处耘,让他稳住凉州即可。陇右河湟自有我朝大将负责……” 这到了一定境界,罗幼度已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求快不如求稳。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一步一步慢慢来才是王道。 尤其是此刻的陇右河湟与凉州地区,这些地方受到吐蕃文化的影响太深。 原本的汉唐故地却说着吐蕃语,用的是吐蕃的文字,这简直是奇耻大辱。 罗幼度一脸正容地道:“相比收复陇右河湟与凉州地,朕更加关心的是对于两地的治理问题。这两地大部分百姓都脱离了我们中国传统的农耕生活,而是以游牧部落的方式遍布各地。各个部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这种情况必须整改,朕需要一个手腕强硬的文臣负责陇右的行政事务。” 他说这话的时候,言语中是带着几分杀气的。 别的地方罗幼度可以接受一步步慢慢来,但是凉陇地区不行。 这里既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也是汉唐故地,东西方商业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 如此重要的地方,文化语言都无法一统。 那叫什么事情? 这方面没得商量。 王溥这时举荐了一个人,说道:“臣有一人选,应当可行!” “快说!” 王溥道:“此人姓吕,名端,字易直,幽州安次县,现在官居着作左郎、直史馆。臣与其兄尚书左丞吕馀庆相识,对于吕端有一定了解,此人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