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武侠修真>重生之乘风而起> 第一千零六十章本 本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零六十章本 本意(1 / 2)

周至不禁笑了,能够问出这样的问题,吴贵业的国学修养,已经能够甩出一般人好几条街了。

然而这是不够的。

于是说道“国学就是这样,一篇国风,其背后可能有着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吴老大提出的这些,的确关系到孔子采集诗经的思想出发点和学术理论的逻辑问题,完全可以探讨一下。”

“我们首先来说牧誓的问题,人殉,到了商代末期,固然已经是一种违背人类道德的落后制度,但是周武王提出纣王不祭祀乃是大罪,是不是就意味着纣王是人祭制度的反对者,武王是人祭制度的拥护者呢”

“我认为不用急着下结论,先来看看牧誓的原文。”

“牧誓的原文是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可以看到,武王提出纣王的第一条罪过,是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周至转身将这句话写下来,然后开始解释“惟,是只有的意思,昏是轻视的意思,厥同绝,肆是一种祭祀的名目,指祭祀祖先。”

“所以这话的意思是说:殷受只听妇人的意见,不听其他人的意见,轻视弃绝对祖先的祭祀,故而是一条最大的罪过。”

“但是武王这里的祭祀是指的人祭制度吗文章里并没有明确地指出来,而我根据周代礼乐制度的内容,可以相当肯定地说,绝对不是。”

“要是我们研究周礼就可以发现,和商代甲骨文献当中不断提到诸如明天杀一百名羌人,会得到祖宗的庇佑吗这样的卜辞,周礼里面,没有关于人祭的任何内容,而是要求以三牲甚至鸡鱼丝谷作为祭品。”

黄瑞山立刻提出来“可是实际考古发现,周代的人祭案例也很多啊,秦公大墓和齐王大墓,不都有殉葬奴隶的出现吗”

“对,人殉,一直延续到清代都还时有发生。”周至说道“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甲骨文献和周礼,都是官方祭礼的文献,也就是说那是国家制度的内容。”

“周礼的进步意义,在于它给出了所有人的行为准则的一个规范文件,它或许并不能够约束人祭不再发生,但是它却宣告了人祭制度的非法性,将之从国家规定,国人认可的道德行为,变成了国家否定,国人不认可的行为,非道德的行为。”

“哪怕还有进行人殉人祭的统治者,但是天下人可以依据周礼,指出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这就是孔子所认为的风天下。”

“因此武王指责纣王不祭祀祖先,是指责他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甚至还有一种可能,将思想进步当做了作恶的借口,而不知道采取变通可行的方法,让国人无所适从,最终天下大乱。”

“即便周公是作为灭商和建立周朝制度的重要人物,如周礼这样严整的制度,也绝不可能是他能灭商后第三年就可以制定出来的。”

“如此成熟的社会制度,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地认为,在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甚至可能从文王时期开始,就已经在其领地内尝试践行了。”

“所以周克商,其实是先进社会文明的胜利,它对礼制的改进,恰恰是周国能够得到诸多诸侯国和方国拥护的原因。”

“那孔子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又该如何解释呢”吴贵业依旧想要得到一个解释。

周至笑道“那我们还是得从原文出发来研究,这句话最早其实是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四节。”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关于这段话,一般的解释是统治者让马厩里的马儿过得比老百姓都好,那他就没有为民父母的资格,孔子说第一个制作陶俑的人,一定不会有后代吧既然制作出人的替代品来使用,为何却要让自己治下的子民饥饿而死呢”

“很多人认为,孔子这句话是顽固坚持人殉制度的明证,直接将这句话翻译成了制作陶俑代替人殉的人,肯定会绝后吧”

“但是大家难道没有发现,如果这句话如此理解和翻译,那么孟子的这段话,就会存在文法中的逻辑问题吗”

“将孔子这句话摘出来,我们就能够看到,孟子认为象人而用之,是一种进步,只是这种进步在使斯民饥而死的现实面前,就成了一种虚伪对吧”

大家都点头表示同意。

“既然认为象人而用之是一种进步,那么如果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对象人而用之的一种恶毒诅咒的话,孟子为何要将这句话拿出来,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呢”

诶作为中文系的大学生,在周至的启发下,大家很轻易地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周至说道“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继续翻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