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迎风书院>历史军事>家兄朱由校> 第三百零九章 三娘子案再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零九章 三娘子案再起(1 / 4)

鸡鸣狗吠,这是乡野之音,而这种乡野之音,曾是朱由校走出京城时,最喜欢听得声音。 只是在南苑狩猎七天后的回程路上,他却没有来时的高兴,而是望着四轮马车那面模湖的琉璃窗外。 从马车里往外看,官道两旁长满了干枯发黄的荒草,官道上也是尘土飞扬。 道路两侧是干裂的农田,农田边上,是不断踩着水车的十几名百姓。 水车将水位降至河床的河水与大量淤泥抽上来,浇入田内,而裂开的田内,绿中发黄的稻穗让人看着心酸。 这次的春旱时间长,波及面广,百姓的春种和农作物的生长都受到了影响。 北直隶已经九十七天没有下雨了,境内一百三十六条小河小溪、二百三十四处堤坝纷纷干枯,还有水的,只剩下了说得上名字的河流。 “若是再不下雨,恐怕北直隶今岁大部分地区粮食都要绝收……” 在朱由校望着车外景象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朱由检默默说了这么一句。 这句话一说出来,朱由校立马转头看向朱由检,一脸忧愁道: “弟弟有做什么安排吗?” “天灾如此,只能尽人事。”朱由检叹了口气道: “臣弟已经命户部的毕自严拨银前往湖广、江西等地,等待九月秋收后购粮。” “另外、旧港的常平仓和琉球、两广等地的常平仓也在一省一省的向北调动。” “今岁地方官府的常平仓有粮九百余万石,逐次北调的话,能让山西、陕西、北直隶的粮价平抑在四百文一石。” “能坚持多久?”朱由校略带担忧的询问,而朱由检则是在片刻的沉思后才道: “能坚持多久,得看看当地的百姓……” “若是百姓哄抢粮食,常平仓九百万石粮食只能坚持到十月。” “不过、毕自严调拨白银二百万两前往湖广与江西等地,秋收后这些地方的粮价大致在三百文每石,二百万两能买到六百余万石粮。” “加上山东等地今岁的粮食,还有各地的田赋,朝廷或许能收上来三千万石粮。” “御马……”朱由校想问御马监的军屯田,但转念一想,御马监的军屯田大多聚集在北方,眼下北方四省遭遇旱灾,恐怕今岁御马监的岁入…… “御马监今年的岁入,恐怕不足三千万石……”朱由检默默开口。 也就是说、天启七年的田赋要比天启六年降低一千万余石。 两兄弟无言,只是过了许久朱由检才道: “番薯、马铃薯等物种植面积不小,且都是作为赈灾粮耕种,耕种面积三千万亩。” “今岁虽然大旱,但波及的也不过只有七百余万亩,还有两千二百余万亩幸存。” “以番薯的产量,若是四省真的出现了粮食不够吃的情况,可以用米和番薯煮番薯粥,只需要用一千万石米搭配一万万石番薯,就能让三千余万百姓撑过春种和来年秋收。” 朱由检虽然这么说,但他的心情依旧沉重。 他很清楚,这场大灾的关键不是他们,而是百姓自己。 几年的修养民生,百姓的存粮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 大明不可能一开始就动用全部力量去赈灾,那样只会陷入死循环,把大明直接拖死。 要做的应该是先让百姓用自己的粮食抵抗天灾,在一年后、两年后凝聚起天南地北的粮食后,再开始以工代赈。 这么一来、大明就有两年的时间可以做出一些局势上的调整,比如东北的建虏和西南的安南…… 总之陕西、山西、北直隶这三块地方的人,还得陆续的迁移才行…… 同样的在天灾下,也是一个清查黑户的好时候。 把黑户清点出来,迁移到南方去,比如安南和三宣六慰…… 想到这里、朱由检才开口道: “内地久旱,而关外大寒,大寒虽然会粮食减产,但只要种的地足够多,依旧可以让人活下去。” “臣弟准备在秋收之后,对建虏开始动兵。” “这一战需要出动的军队,是东军都督府和上直都督府二十二万大军,上直从北直隶出兵,民夫以山西、北直隶灾民为主。” “打完即安置百姓在奴儿干等地耕种,上直九万人,从北直隶出兵的话,最少需要抽调三十六万民夫。” “东军都督府出兵十二万,从辽东各处出兵,民夫以辽民为主。” 朱由检在以战代赈,这种手段往往是很难行得通的,因为发动战争本来就需要消耗钱粮。 如果在发动战争的时候,还要抽调遥远的民夫的话,会使得战争的成本提高到一个夸张的数字。 正如上直这九万人,如果从辽东抽调民夫,从辽东出征,最多征募二十七万民夫。 然而他却选择了从山西、北直隶等地抽调。 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财政,那是不可能进行这种战事的,而朱由检的自信则是源自“三司”。 盐酒茶…… 这三司的税收,足以供应起这一场扫虏之战,而南方的安南之战,朱由检则是完全不用担心。 洪承畴甚至比朱由检还要清楚,赶苗拓业的手段是怎么操作的。 要知道眼下的旧港可是缺人得紧,各种矿藏和开垦都需要用到大量的人口。 如果朱由检没有记错的话,明年的局面应该是北方和南方共同出现波及数省的大旱。 届时北方迁移东北,南方则是迁移旧港、安南。 灾民去处朱由检已经想好了,几大船厂的移民船只也在这几年中形成了规模,动用所有船只,一次性就能迁移上百万人南下。 也就是说、万事俱备,现在就等着实施了。 “诸藩已经陆续回到京城,下西洋的船队三月初九就会抵达天津港。” 朱由校忽的开口,却话锋一转,讨论起了诸藩就藩的事情。 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