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一触即发,三十万梁军化作一个u型的口袋,将凤翔城包了起来,带口并没有封紧。
这是一个经典的攻城谋略,围三缺一。
围三缺一实际上取的就是字面意思,包围三面,敞开一面,预设伏兵,诱迫敌人出逃,将其歼灭于运动之中的战法。
多用于对敌方固守的城镇或其他据点实施围攻时,为缩短作战进程,减少消耗和伤亡,进攻军队采取三面包围,一面放开,诱孤立之敌以突围,然后歼敌于预设的伏击地区的战法,较单纯的攻坚战更能见效。
为什么说较单纯的攻坚战更能见效呢?
因为围三缺一是个阳谋,与其说是在攻城,倒不如说是在攻心,让守城之人时刻能看见一条退路,而放弃死守城池的想法。
尽管大家都知道敌人在那条退路上设有埋伏,但相较于其他三面敌人锲而不舍的猛攻,在大多数人眼中,显然还是这条危机四伏的退路更有机会一些。
凤翔城内尽管人心惶惶,但能够知道内情的人都知道,这是梁军的死期将至的前兆。
有这些人在全力奔波,军心与民心倒还算得上稳定。
但这只是暂时的,如果城外的梁军久久不退,城中人心的恐慌迟早会发展到一个人为不可控的地步。
这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却不是个值得担忧的问题,这只是计划中的一环而已。
梁军猛攻了两天一夜之后,不得不缓下攻城的节奏,变成三面城墙随机进攻,能够让自身得到充分休息时间,养精蓄锐的同时,也能让岐国持续保持警惕,消耗其精力。
没办法,士卒们又不是给口吃的就能生龙活虎的战争机器,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精神也是会疲惫的。
这两天一夜下来,梁军的损失也不少,也是该慢下来,好好分析一下当前攻城时所遇到的问题,重新准备进攻的策略了。
在没有热武器出现的冷兵器战场,攻城是一项细活,正儿八经的攻城就没有不付出代价的,而如何把代价控制到最小,是一门相当深厚的学问。
这里边没有什么攻略可以研究,纯靠个人经验的积累。
朱友谦站在一张垂直展开的凤翔城防图面前,一双浓眉紧紧皱起,下边的眼睛糊上了一圈黑影,看的出来他休息的并不好。
他没时间休息,这两天一夜里他需要时刻清醒,以便掌控全局。
他很清楚,这一战便是大梁的国战,胜则大梁赢得喘息的机会,败则大梁亡国。
即便是得胜,每减少一分消耗,便是为大梁更多的保存一分国力,所以即便能胜,也要尽量的减少消耗,这便是朱友谦所头疼的地方。
但打到今天,他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岐国的兵力不太对劲,在这段时间的攻城战里,凤翔守城的士卒,竟然有种疲于奔命的感觉。
这很不对劲,就像梁国岐国的三十万大军之前并没有多少损失一样,岐国的十万军队同样也是没有多少损失的。
可现在据他的估算,凤翔守城之军不会超过五万,那么还有五万岐军去哪了?
不用多想,肯定是藏在城外了。
五万岐军想要硬憾大梁三十万大军,肯定是不会存在有任何的希望的,这一点只要脑子稍微正常点的都能想的明白。
朱友谦不觉得岐军得那位神秘的诸军都指挥使会看不明白,毕竟从之前那人与杨师厚之间的博弈来看,那人堪称料事如神。
如果是那人,又会怎样利用这支奇兵呢?
朱友谦尝试站在姜云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双眼偏向了凤翔城防图旁边的另一幅垂直展开的图纸,那是大梁的军营布防图。
当军队的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在安营扎寨方面也是有着许多考究的,如果安营不当,就很容易让敌人钻到空子袭营。
当朱友谦的目光落在粮仓上面的时候,双眼的瞳孔骤缩,再也移不开目光来。
毫无疑问,如果能够破坏他大梁的粮仓,那么大梁三十万大军要不多久便会分崩离析。
这是能够解凤翔之围的最快,也是最直接的办法。
如果换做是他,他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偷袭粮仓。
可是当朱友谦的内心越发笃定岐军会偷袭粮仓的时候,他忽然又犹豫了,那人真的会是这么想的吗?
这么想着,朱友谦的目光不在聚焦在粮仓上,而是放眼整个军营的布防,仔细观察了一刻钟左右的时间,硬是没有看出什么明显的漏洞来。
即便是那些实在无法避免的漏洞,朱友谦也安排了人手巡逻,随时补防。
想要凭借五万的军队就完成突破,那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不行,这一次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这么想着,朱友谦便取下了大营布防图,放到了一边的小案上平铺开来,取出笔墨就开始修改起大营布防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