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高凡的问题,潘越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孩子果然是郑立农的人,他肯定是要准备帮自己去部里申请经费了。 “30万到50万。”潘越回答道。 “这个数字包含了你们技术处这些工程师的工资吗?”高凡问。 “当然不包含。”潘越说,“我们本来就是干这个的,工资支出肯定不能算在内的。” “如果算上工资呢?”高凡坚持问道。 “算上工资……”潘越在心里盘算了一下,“我们大概需要30个工程师,一年时间吧,工资算4万。还有做实验需要车间里协助,具体占用多少工时现在不好算,暂时也算4万吧。” “这样就是40万到60万的样子。”高凡替他做了一个汇总。 此前潘越说的30万到50万,其实是算得比较粗的。技术研发不像生产那样有既定的方案,有些支出是没法计算得很精细的,只能凭着经验估算。潘越是搞技术出身,估算出来的数字倒也不会太离谱。 “其实,部里如果能够拨20万,剩下的就好办了。”潘越说道。 他没那么乐观,不觉得部里能够一下子拨付过来40万到60万。如果部里能够拨下来20万,省厅也就不好意思不拿出一些配套资金来。至于高凡刚才问起的工资支出,那就属于厂里的投入,是无所谓的。 高凡没有接这个茬,而是继续问道:“第二个问题是,潘总工觉得,你们设计的5000吨装置,成本有多少?” “不超过800万。”潘越一点磕绊都没有,直接就回答了。 “每吨产能1600元?” “差不多吧,其实还能再降一些。” “每套卖1200万,能不能卖得出去?” “如果有人买,肯定是可以的。” 潘越这个回答,听起来有些怪,但高凡能够听得懂。潘越的意思是说,5000吨级的一套设备,卖1200万不算贵,折算成单位产能的报价,也就是每吨2400元,而进口设备是每吨1万元。 所谓“如果有人买”,含义就很复杂了。能够花得起1200万的,肯定是国有单位。国有单位投资一套设备,不是光看价格就行的,需要考虑的因素多得很。这一点,潘越懂,高凡也懂。 “我出50万,请水化设帮助设计一套5000吨级的聚酯设备。未来水化设用这个设计制造出来的聚酯设备,每套给我付50万的技术使用费,潘总工觉得如何?”高凡问道。 “什么?”潘越一下子没明白过来,想了两秒钟,才惊愕地看着高凡,问道:“你出50万,你哪来的50万?” “我哪来50万,潘总工不用管。潘总工只需要告诉我,这个条件行不行。”高凡乐呵呵地看着潘越说道。 “这肯定不行。”潘越摇着头说,“你出50万,这个设计就归你了,我们每次生产的时候都要给你交钱,而且一次就是50万,我们太吃亏了。” “你怎么不想想,你们生产一套装置能够赚到400万的毛利,拿出50万作为技术使用费很高吗?”高凡说。 “可是,如果我们自己拿出50万,这套技术也能开发出来,凭什么要每次给你们交钱?” “因为你们舍不得拿出这50万啊。” “……” 潘越一时语塞了。 这两个月时间,潘越因为没有获得经费,所以迟迟未能开始做小型聚酯装置的设计。但是,关于装置的设计思路,以及投入、产出之类,他是盘算过无数回的。 他说投入30万至50万的经费就能够把装置开发出来,是因为他已经有完整的技术路线,只要做一些实验,就能够确定最终的方案。 至于生产成本以及可能的销售价格,以他的经验,也是能够估算得比较准确的。 高凡提出的方案,在潘越看来简直就是红果果的抢钱。投入50万元,肯定能把技术开发出来。 此后,只要水化设生产一套聚酯装置,高凡的前期投入就已经全部收回了,再往后就是净赚。 5000吨级的国产装置,按1200万一套计算,单位投入只相当于进口装置的1/4。现在虽然还没有哪家单位表示采购意愿,但只要有了一个开头,后续的订单肯定不会少。 就算未来全国只有10个订单,高凡也能收到500万的技术使用费,这就是10倍的回报了,抢钱能有这么高的利润率吗? 嗯嗯,主要是一次要抢500万,难度和风险都太大了,哪有高凡这样赚钱轻松。 可是,明知这样做有10倍的利润,潘越却无法自己去做